标准情况下,开庭率高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不应成为衡量公开审判制度的标准,片面追求开庭率100%的做法有悖于诉讼效率和效益原则。首先,庭审程序 的不可逆转性,而法律事实又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笔者认为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调解必须以查清事实、分清是非为前提也是一种误区。调解意味着各方当事人互谅互让基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970.html -
了解详情
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承认私人对国家享有公法上的审判请求权(诉权),即承认国民拥有要求国家给予利用诉讼制度的公权(诉权)。德国学者多以此观念为媒介来 依照民事司法程序,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就目前总体情况而言,我国宪法理论对于诉权的宪法性问题的研究还是非常薄弱的。我国台湾地区宪法理论一般把诉权作为司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87.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只能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裁判的依据。民事诉讼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只能是“法律真实”。在程序公正、公开的条件下,人民法院通过依法 内提出证据,逾期将丧失提出证据的权利的制度。我国民事诉讼没有举证时限的规定,而是采取“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做法,《民事诉讼法》第125条规定,“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15.html -
了解详情
和立法指导思想,正确把握基本原则不仅有助于弥补立法的局限性,而且对民事诉讼的具体规定和审判实践有广泛的指导意义。但我国现行规定内容庞杂、排序不科学、划分标准不 合议、回避、两审终审、公开审判制度”。这四项规定都是关于审级和审判组织、形式的规定,适用于审判阶段。它们反映的都是民事诉讼的秩序公正、效益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42.html -
了解详情
立法上最明显的例证莫过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该法将执行程序作为第三编规定在内,将执行工作包括在诉讼过程之中,认为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的最后阶段[⑧].” 的责任、增强基于社会信赖而产生的执行程序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依我院的实践,执行程序的公开应当通过建立当事人的告知制度来实现。即针对执行程序各个阶段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839.html -
了解详情
制定的政策案作为政府法案,提交人民代表机关,通过各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公开的讨论和充分协商,最终由人民代表以多数表决的方式来决定。尽管谁也不能保证,民主的决定就 择较合理较妥当者而参考之。所谓适用民法通则还是适用条例的问题之所以会发生并成了我国民事审判实践中的热门话题之一,依笔者之见,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798.html -
了解详情
着明显的缺陷。恰如张卫平教授在论及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研究时所言,“造成许多人的上述误解(即,把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制度归为职权主义模式),可能是受刑事 事实与诉因有异时,则得变更诉因,使成为现实审判之对象”.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之间对特定事实主张的提出负有主张责任,“在辩论原则下,因当事者未作主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449.html -
了解详情
id=54. 1 部分地参见王忠山、伍红:《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其改革对策》,//www.bj148.org/lawstudy/1031211653203.html. 1 张卫平:《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6.html -
了解详情
解决机制形成了在形式上以调解为主、诉讼为辅,在地域上城乡分离的特点。本文在考察我国民事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多门交叉学科的 《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 [47] 参见[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王亚新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9.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开展审判工作,对人民调解组织根据法律、社会主义道德、善良风俗 的权利与义务等事项的公开明示制度,接受当事人和社会监督。要遵循依法调解、双方当事人平等自愿、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基本原则开展调解工作,坚持人民调解便民 ...
//www.110.com/fagui/law_13990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