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提出了一个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如何把握广义犯罪概念与刑法谦抑原则的实质关系? 例证三:有论者在分析现行伪证罪立法的缺陷时曾感叹道,根据现行刑法, 罪素而言,其联系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对于法律而言,除了其行为,行为人是根本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离开了行为人,对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把握也将失去依凭。刑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267.html -
了解详情
是既表现为一种罪过又征表为一种危害行为的外在道德, 内在的罪过和外在的行为缺乏任何一个就不能成为刑法的规制对象。如果刑法背离了这一精神, 则 。严格责任源自于英美法系, 最初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防止一些危害公共安全行为的发生, 随着社会发展, 在其它犯罪类型中也逐渐引入严格责任。在我国刑法中罪过是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593.html -
了解详情
自然行为中所包含的危害行为的法律意义全部解构,逐一评价,不使遗留。因此,想象竞合犯的罪数分析,绝非以其自然行为能够充足的犯罪构成数量就可以 学全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10] 杨兴培著:《犯罪构成原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60页。 [11] 例如,以暴力殴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74.html -
了解详情
的必要性 很难说,累犯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客观程度必然比初犯更加严重,但行为人受过刑罚处罚仍然再次实施犯罪,至少说明其支配后一行为的罪过程度要比初犯更大, 是在以整体考察国内刑罚配置与司法裁量为大背景展开对普通累犯制度兼及犯罪前科情节的分析的,因而并不否认排除未成年人构成累犯的可能、取消累犯不得假释的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972.html -
了解详情
3、犯罪未得逞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包括抑制犯罪意志的原因、抑制危害行为的原因和抑制犯罪结果的原因。所谓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是指行为人没有预料到或 对被告人进行处罚,我们要分析客观原因,更要分析主观因素,要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再说,中止犯罪是犯罪的一个形态,指的是一个犯罪;法律没有规定,中止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9051.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并不惩罚主观思想。我国刑法是针对犯罪行为,当行为人危害国家社会公共财产安全及个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时,就必须对其危害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精神病人在客观上确实 为危害行为有不合理之处:其一,危害行为的定义按照其语意来分析,是指该行为对行为实施对象造成了损害,侵害了当事人的利益,也就是该行为造成了以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535.html -
了解详情
以下几个方面去综合性地加以考察: 1.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角度考察。刑法只能将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动用刑罚手段进行规制。对于社会 看,同样具有社会危害性,行为人具有不实施这种危害行为的伦理义务,行为人不管是故意还是过失实施这种具有社会 危害性的行为,就表明其具有反社会性,应当受到伦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482.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单位 要正确把握单位实施自然人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首先要从单位犯罪的立法本意进行全面分析。1987年1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首次在 一款: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未规定为单位犯罪,情节严重的,可以对参与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追究刑事责任,但在量刑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586.html -
了解详情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结合刑法规定再作具体分析,刑法第31条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也就是说单位 。尤其是不能有意无意地按照自然人成立犯罪的一般标准,将所有主观上明知行为的违法犯罪,客观上参与实施了部分或轻微危害行为的单位成员纳入治罪范围。其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980.html -
了解详情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结合刑法规定再作具体分析,刑法第31条规定了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也就是说单位 。尤其是不能有意无意地按照自然人成立犯罪的一般标准,将所有主观上明知行为的违法犯罪,客观上参与实施了部分或轻微危害行为的单位成员纳入治罪范围。其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91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