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和主观要件, 如果其在醉酒前对该行为的实施存在故意和过失的心理态度, 则这种心理态度就是支配该危害行为的犯罪主观要件。这实质上是借用原因自由行为 辨认和控制能力, 但因这种无责任能力的醉态是行为人为了实施犯罪而自愿造成的, 故不能单纯从危害行为发生的当时来分析认定罪过形式, 而应以行为人事先存在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352.html -
了解详情
。[9]对这段言论有人说:按照贝卡里亚的分析,重法不完全是重罪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重法的作者复杂内心活动的结果,是人性中某种漠视他人处境的心态 之所以具有不特定性,在笔者看来,同样是由作为犯罪的危害行为的作用方式所决定的,即落在面上发生危害作用。 提出并考察犯罪危害性的不特定性又将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4020.html -
了解详情
社会风尚的危险状态出现,需要根据组织表演的场所、表演的时间、表演者的穿着打扮以及观众的多寡进行分析。后者是任何危害行为都具有的,无程度要求。其二,前者是 标准的中国,恐怕水土不服。以举动犯为例,当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这种危害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如果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是不能构成犯罪的,更谈不上成立犯罪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828.html -
了解详情
中的危险犯。 从环境刑法与环境行政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附属刑法的存在依附于环境行政法,而这种刑事罚则的存在必须依附于环境刑法才具有现实意义。 这种困惑。由于传统刑法中并无直接针对危害环境行为的刑罚措施,所以环境犯罪的惩治常常运用有关危害公共安全或破坏自然资源犯罪的规定,而这些规定本身与环境刑法保护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306.html -
了解详情
和完成。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直接是就危害行为的作用力及其对造成危害结果的原因力而言的,只有在单位犯罪的意志形成中和单位犯罪实行的相关环节中起到了主要或者 之间的直接关系决定了其刑事责任。 基于此,笔者以为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的界定应当依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笼统地将其界定为某一种人,因为单位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723.html -
了解详情
所谓的社会危害性减少或人身危险性降低。因为作为犯罪后的犯罪人的自首行为并不能减少其先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并不必然表明其人身危险性减轻,只是在客观上提高了刑法 第3卷第4期,第88页。 [11]衣家奇:《关于自首制度的文本及刑事政策分析》,《2005年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第346页。 [12]王振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457.html -
了解详情
似乎本罪是复行为犯③,但从规范意义上的犯罪构成角度分析,作为犯罪客观要件一部分的实行行为,必须具有一定类型性,因为它是对众多的危害行为的抽象。实质 无约定和无证据查明有约定在程序上具有同等意义,尽管前者是客观真实,后者的客观实际难以查明,只能认定无约定,故二者都是法律真实。 ⑤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59.html -
了解详情
主体主要是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行为的自然人。除自然人外,单位也可以构成一些犯罪的主体。根据刑法规定,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或不能 条件,对有关人员就不能以这些犯罪追究责任。 四、不同的犯罪构成在保障人权的对比分析 不同国家的刑法虽然都对犯罪的成立条件进行了论述,但不同的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186.html -
了解详情
上车后,被告人张某即开车逃离。在车上,被告人刘某从易某口中问得其父的手机号码,遂与其通话索要赎金人民币20000元,后易父被迫答应给人民币5000元。 把门望风,等等。 二、对共同犯罪中主要作用的分析 所谓主要作用是指共同犯罪人对共同犯意的形成、共同犯罪行为的实施及共同犯罪危害结果的出现所具有的决定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4089.html -
了解详情
状态的联系,并指出只有犯罪人,即故意或过失地实施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社会危害行为的人,才担负刑事责任和刑罚。 #p#副标题#e# 罪过概念从前苏联传入我国后, 只是疏于预见,因此,高某对徐某的死亡具有犯罪过失心理。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本案人民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 #p#副标题#e# (田宏杰)-[1]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33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