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的约束,即闭会期间、部分补充和修改、以及不得同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13]笔者也曾经持同样的观点。[14] 然而,这一立场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以下两个方面的 载《中国律师》2008年第9期。对此问题,法学界存在着相反的观点。刑事诉讼法学教授樊崇义认为,由于基本法律与其他法律位阶相同,因此,修订后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074.html -
了解详情
共同主管的外双轨,也在法院内部存在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内双轨。 目前这种解决婚姻效力纠纷的双轨制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加之法律法规与具体执行又相矛盾,在司法实践中 撤销离婚。这既没有正确贯彻信赖保护原则,又使其认定事实与判决结果之间相互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但在民事诉讼中,对重婚的善意保护则很好处理。 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371.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 一、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谁主张,谁举证 (一)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举证证明。这不仅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举证责任的一般原则,也是举证责任 必要的,笔者认为,对证人拒绝作证的制度,可依照《民事诉讼法》关于妨碍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的有关规定进行制裁,予以罚款或拘留。 证人作证尤其是出庭作证、异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016.html -
了解详情
、公权优先,兼顾私权观。刑事优先于民事"是许多国家诉讼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设计的理论前提。舍私利,护大局"、无公则 附带民事诉讼。这种规定明显太概括、太原则,诸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法律适用、举证责任、取证权利、庭审任务、能否适用调解、能否上诉或反诉、执行监督以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2434.html -
了解详情
的范围之内,应当受当事人上诉请求的约束,当事人没有提出请求的,不予审查,不得违反不告不理的基本原则。再次,第三审程序应当实行上诉许可制。所谓上诉 制度为突破,同时打通终审制度改革和再审制度改革,科学地设置法院的职能,最终建立起中国独特的终审制度,充分实现民事诉讼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1519.html -
了解详情
确定判决为什么具有这种拘束力?其拘束当事人和法院的基本依据何在?这就是既判力本质论探讨的重心所在。所谓既判力的本质问题,是指在理论上如何说明既判力 、既判力的概念 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依据国家强制力平息纠纷,因此必须赋予其解决结果一定的法律效力,以维持其民事关系的稳定,从而使一事不再理原则得到彻底贯彻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776.html -
了解详情
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创立于1877年德国的民事诉讼法,最早是大陆法系国家民事诉讼的用语。德国首次采用了释明概念,并将释明内容规定在1877年德国民事诉讼法 。何时采取书面方式,何时采取口头方式,都影响着当事人诉权的行使。 其二,及时原则。法官在民事诉讼中的不同阶段行使释明权,都要求做到及时,以明确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580.html -
了解详情
确定的利益范围检验标准,《濒危物种法》规定的诉讼资格更宽泛,但是这仍然不能超越《行政程序法》对人的基本定义,[xiii] 即将人理解为包括动物。根据《 的不足。 首先,权利损害或法律利害关系的限制。尽管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专门规定民事诉讼的诉权,但是明确规定了民事诉讼规则适用于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纠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2402.html -
了解详情
确定的利益范围检验标准,《濒危物种法》规定的诉讼资格更宽泛,但是这仍然不能超越《行政程序法》对人的基本定义,[xiii] 即将人理解为包括动物。根据《 的不足。 首先,权利损害或法律利害关系的限制。尽管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专门规定民事诉讼的诉权,但是明确规定了民事诉讼规则适用于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纠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9891.html -
了解详情
的合法与否成为民事诉讼的先决问题,故应先中止民事诉讼,待行政裁决结果出来后再行审理民事诉讼案件。 2、先民事后行政的特殊审理原则。 在行政主体确权 ,另一方当事人以权属争议为由必然提起民事诉讼,产生了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的交叉。行政机关颁发证照,主要是依据当事人提交的基本权利证明,只有在当事人权属确定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68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