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公正。 【关键词】证明责任;抽象证明责任;具体举证责任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证明责任一直有民事诉讼的脊梁之称。将证明责任概念作主观与客观 清楚,因此证明责任发挥了内在规制当事人诉讼行为(主张责任)及证明行为(提供证据责任)的功能,证明责任因此成为民事诉讼的脊梁。 相对而言,罗森贝克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6785.html -
了解详情
反驳与答辩。因为,涉诉作品的作者最清楚该作品是实或虚;更不符合民事诉讼法关于必要共同诉讼的规定,所谓必要的共同诉讼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为二人以上,其 要件的规定相违背,故形成了新闻侵权法中一悖论。对此,笔者难以认同。理由如下,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规则,无论在一般名誉诽谤还是新闻名誉诽谤中,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8412.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根本不可能收集到。这种几乎没有环境和制度保障的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强化,会使民事诉讼的判决基础有严重背离案件真实的危险。当大家还未从突然增大的 权规定之缓和与逃避[J].万国法律(台),2000,(10). [26]姜世明.论民事诉讼法失权规定之缓和与逃避[J].万国法律(台),2000,(1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41.html -
了解详情
中立地位的真正确立。 当然,我们强调证明责任甚至现代民事诉讼的(当事人)自我归责功能决不是要完全免除裁判者对于判决正当性的证成义务,事实上裁判者作为国家的司法机构, 起草《大清民律草案》和《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的日本学者松冈义正就在其著作《民事证据论》中指出:举证责任者,即当事人为避免败诉之结果或蒙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363.html -
了解详情
反映了我国行政诉讼举证责任论在理论前提上存在着若干误区。换句话说,这种状况只是结果和表象,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理论原因。 (一)关于行政诉讼举证责任与民事诉讼举证责任 )法规范只有在其要件事实实际发生时,才要求其命令的实现。 (2)但是,不能避免的是,当事人的证明有时并不能确实得足以说服法官。 (3)解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057.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制度素来被理论界比作民事诉讼的脊梁,而举证责任(Burdenof Proof)又是证据制度的核心。自古罗马法学先驱们对举证责任理论探索至今,民事举证责任理论研究可谓 法学教材和论著亦多为类似表达,并且该说长期作为指导内地司法实践中当事人举证的主要原则和依据。第二,双重含义说,大陆学者李浩等人立足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202.html -
了解详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20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对没有委托律师代理诉讼的当事人,就回避、自认、举证责任等相关内容作必要的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353页。 [11]汤维建:《论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模式》,载《政法论坛》2004年第4期。 [12]参见[意]莫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26.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于契约更改或解除时有无行为能力,毋庸举证。[36] 台湾的民法学者也指出:实务问题的解决上,主张契约有效的当事人,不需要积极证明自己与相对人皆有 负证明责任。 五、结论 尽管从民法理论上说,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法律行为产生效力的必要条件,但是从民事诉讼的角度看,依据法律行为主张权利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28.html -
了解详情
的原因:行为责任概念之所以在我国根深蒂固,其原因在于行为责任与民事诉讼的实际过程相契合,它从当事人举证活动的角度来观察、分析举证责任,动态地反映了举证 46-52页;雷万来:《民事证据法论》,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84页。 [19]黄国昌:《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342.html -
了解详情
中按照一定规范或标准,将事实真伪不明时所要承担的不利后果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划分[2](206),这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在理论研究、立法实践,还是在司法 ,第36页以下;另可参见黄国昌:事证开示义务与举证责任,收入氏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以下。)笔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44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