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罪,对于那些以各种手段非法占有本人持有的他人财物(包括动产与不动产)的行为,可以侵占罪论处。 (2) 遗弃物 遗弃物是指财物所有人丢弃的物品,这种 为遗忘物,因而行为人构成侵占罪,应当受到刑事处罚。如果失主丢失的时间较长并且不知道丢失地点,其物为遗失物,因而行为人属于不当得利,应当受到民事处分。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19.html -
了解详情
可以构成现实的犯罪。因此,目前台湾地区司法实践对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态度是:用不当手段骗取虚拟宝物、天币或宝剑等虚拟财产,触犯的台湾刑法339 条的诈欺罪; 纪录之保护并无影响,且有助于电磁纪录法律性质之厘清。 同时,立法说明指出,关于侵占罪一章而言,电磁纪录乃系以电磁或其他形式储存于有体物,或仅系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755.html -
了解详情
杂而不分。[16]秦统一天下,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借贷、借用以及不当得利等法律关系,因而也出现了合法占有他人财产而后侵害财产所有人财产利益的行为 ;对不动产之上权利的保护,是把财产切割成动产与不动产。对行为的切割更加明显,盗窃罪、侵占罪、抢夺罪和诈骗罪之间的差别反映在行为方面就是把据为己有这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246.html -
了解详情
杂而不分。[16]秦统一天下,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出现了借贷、借用以及不当得利等法律关系,因而也出现了合法占有他人财产而后侵害财产所有人财产利益的行为 ;对不动产之上权利的保护,是把财产切割成动产与不动产。对行为的切割更加明显,盗窃罪、侵占罪、抢夺罪和诈骗罪之间的差别反映在行为方面就是把据为己有这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953.html -
了解详情
该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在这种情况下,使用人是否对商业秘密享有权利,是区分罪与非罪的关键。先进行民事诉讼,确认了商业秘密的权利人之后,便很容易解决 以为被告人的行为属于民事上的不当得利,而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但法院作出了被害人败诉的不当判决。事后,被害人以被告人的行为构成侵占罪为由,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8904.html -
了解详情
所有权,也就是说,当事人(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有权直接在中国法院,以非法侵占、不当得利、欺诈等名义,对实施了财产侵害行为的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 申请进行审理并作出撤销或者延续保全措施的裁判。[13] (六)关于判决的执行问题 与自动生效执行的刑事判决不同,除败诉方自愿执行的情况外,当事人在民事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31.html -
了解详情
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本条罪,告诉的才处理。”既然朱先生的手机作为“遗忘物”被该司机“捡”走了,那么朱先生就可以以“不当得利”为由,要回自己的手机, 法院提起自诉。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朱先生必须向该司机索要自己的手机。因为侵占罪有一个要件是“拒不交出”。因为朱先生已经记下了该司机的车牌号,因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564.html -
了解详情
影响且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讨论,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 一,社会危害性是判断罪与非罪的根本标准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一种行为之所以成为犯罪且 ,其要挟取财行为属于道德、政纪 、党纪而非刑法调整范围,所得财物应作不当得利返还之外,前两者情况笔者认为应定为抢劫罪。理由如下: 1 对胁迫的传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59.html -
了解详情
瑕疵而为之),其将标的物仍出让给第三人,如采有因性,其构成侵占罪;如采无因性,则相反,此不符合仅现代社会正义的法观念、法感情及国民的 ,基于误想原因而实施的转让不能有效将所有权转让给受让人,那么这将与缺乏法律基础而给付的不当得利相冲突。[23] 从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物权行为理论体系作为一个逻辑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6802.html -
了解详情
影响且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讨论,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裨益。一,社会危害性是判断罪与非罪的根本标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一种行为之所以成为犯罪且受到 犯罪,其要挟取财行为属于道德、政纪、党纪而非刑法调整范围,所得财物应作不当得利返还之外,前两者情况笔者认为应定为抢劫罪。理由如下:1对胁迫的传统理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7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