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接受性,理由在于:司法过程不是一个单纯从事实出发、机械依据法律逻辑就能得出唯一正确裁判结论的自动售货机,判决必须能够被当事人和公众所尊重和信赖,否则,不仅不 而法官在个案中仍然贯彻只服从法律的司法精神,法官的判决意见更应该与民意的直接诉求保持一种距离,回应型司法并不要求法官回应某一天、某一个月的民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3326.html -
了解详情
逻辑一致性,很可能存在着内部冲突;而原则是社会主流政治价值的表达。在处理有争议的案件时,法官的判决应当是基于政治原则论证,而不是政策论证,即法官作出 是独立于法律规则和道德原则之外的另一类规范依据裁判规范。在遇有规则漏洞的疑案裁判中,作为裁判规范的法律原则保证了基于法律原则的判决推理,仍然是一种区别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0029.html -
了解详情
种侮辱。[7]第二个理由是赞成否定说,将破坏诉讼共同体的整体关系,使其出现不自然、不协调的状况。依据诉讼原理,我们知道诉讼是由双方当事人与法院这三 中的价值概念在成文法律存在漏洞的地方,法官的判决需借助于共同体所确认的常识和一般正义的概念来填补存在的漏洞。[13](P125)因而,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已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565.html -
了解详情
各国的司法实务对此也采否定态度。事实上,1994年5月由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定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3.10条就采纳了直接授予法院合同裁判变更权的 日本的作法,组织鉴定委员会;或者依据我国的国情,考虑当事人经济能力及诉讼简便,可以到相关对口部门征求意见以代替委员会鉴定。法官的判决应充分考虑专家意见,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4482.html -
了解详情
的认识,既包括法律适用方面,也包括对案件事实的判断方面。由于法律规定多数都是抽象的,且法官的认知依据较为丰富(包括相关司法解释、司法惯例以及学理解释 简介】 张卫平,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注释】 [1] 张卫平:《起诉条件与实体判决要件》,《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 [2]王毕强:《法院首次受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2271.html -
了解详情
第六十四条规定: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 种很大的不公。如果在昨天的一个案件中,判决不利于作为被告的我;那么如果今天我是原告,我就会期待对此案的判决相同。如果不同,我胸中就会升起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1171.html -
了解详情
判决采行复审制上诉模式,而对终身制法官的判决则采行事后审制上诉模式。也许有人会认为法律上的这种区别对待表现了法律对治安法官的不信任,甚至歧视。其实这是 诉讼内容全部保留之(不得重新获取)而仅仅是予以重新辩论也即重新判断,但判断的依据得予以保留。也就是说诉讼(尤其是事实之查明)并不重新开始。控诉审中可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8105.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性命题,将一种实在的真理亦作为司法者追求的终极目标。这种符合论的法律真理观很容易得出法律唯一正解的结论,因为只要法官的判决能够符合实体性和形而上 主义的理论主张可以从哲学解释学中获得本体论的依据。他的建构性解释理论正是将理解作为法官的存在方式,将法律解释从语义学理论中拯救出来,而赋予法律解释以实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571.html -
了解详情
的主体间交流、沟通、对话、说理、互动的过程,法官的判决具有正当性,所以值得公民的服从。我们知道,韦伯主张现代社会的统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而这种法治的 成为公民说的对象,公民对法官所依据的法律进行评论,这反馈到立法者那里,有助于立法者纠正恶法,制定出良法;公民对法官的事实认定、法律推理、论证、解释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430.html -
了解详情
容易;但这与人民法庭管辖的案件类型有关。依据《法院组织法》,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它的判决和裁定就是基层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25]但一般说来, ,这时以法言法语交流不仅更为经济,更为准确,更为安全(因为律师有时会扣法官的字眼),而且一般不需要、甚至不应当使用方言。在中级以上法院,即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73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