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从整体上考察,还是仅从对方交付的财产来作判断?在日本等国刑法理论界,由于对诈骗是属于相对整体财产的犯罪还是相对个别财产的犯罪认识不一,观点也存在明显的分歧 的是个别财产减少说。有一个这样的判例:被告人既不是医师,也不是被指定贩卖电动医疗器具的人,他当时持有的某种电动按摩器在市场上均有出售,很容易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873.html -
了解详情
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与处分意思,作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 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140.html -
了解详情
立法上明确规定明知无力归还作为主观选择要件甚为妥当。[6]对于这样的解释,笔者实为不敢认同,存有这样的疑问:明知没有还款能力应该如何来界定?假如行为人没有固定收入 次催收与第二次催收都应为透支人现实性、确定性的收到,若是其中有一次没有为透支人现实性、确定性收到的,都不是两次催收。[9]这里有效性催收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780.html -
了解详情
,认定国家工作人员就是看行为人是否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编制和待遇,不具有这样的身份,即使其从事的是公务,也不能认定为国家工作人员,如最高人民法院1995 工作;(2)从事公务。按照形式的身份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限于国家机关中具有正式干部编制的人,不具有正式编制就不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此,实践中大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7554.html -
了解详情
隐瞒、转移贷款资金,虚构根本不存在的债权,致使银行无法收回贷款的,应认定为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12]应该认为,因为被害人不是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贷款,所以 ] 对于这样的行为应当认定为诈骗罪,而不宜认定为敲诈勒索罪。因为边某等人的行为虽然使被害人产生了恐惧心理,但其行为本身并不属于敲诈勒索的行为;不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249.html -
了解详情
可能不是被骗人,即被害人与被骗人不是同一人。这种财产处分人与被骗人不统一的情况在理论上称之为三角诈骗。在诉讼欺诈中,人民法院处于被欺骗地位,通过 限于错误的认识而表现出自愿交付财物或者处分财产。然而,从诉讼欺诈行为的客观方面来看,却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因为,严格来讲,法院作出判决并非陷于认识错误的结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656.html -
了解详情
损害,如特定财产之焚毁等等,但这种损害相对于诈骗犯罪的行为结构来说,仍属于行为犯之行为的范畴,而不是行为之结果,只有保险公司上当受骗而支付一定的钱财 保险人不履行通知义务,就可能从数个保险人处得到全额赔偿,从而使得到的赔偿远远超过保险价值。这样就意味着虚构了保险标的。 7.损后投保,损后续保,虚构保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136.html -
了解详情
的既遂还是未遂应当按照这样的原则:如果盗窃、诈骗、抢夺未遂后转化为抢劫,则只能构成转化型抢劫罪的未遂。因为,抢劫罪的转化是行为犯,但抢劫罪本身仍然 截然相反的观点:能转化和不能转化。笔者认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属于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人,其盗窃、抢夺、诈骗行为无论其行为是否构成完全刑事责任年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139.html -
了解详情
特征,犯罪行为人刻意用里假名字隐瞒真相,发布虚假信息来虚构事实。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骗取被害人的信任,使其“自愿地”交出财物。表面上看,被害人交出财物是“自愿 的网络知识。同时,在网络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网络知识。网络诈骗犯罪越来越多,用具有专业知识的标准是不确切的。《法制日报》评出2001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66.html -
了解详情
指出,这种感受以一种易于为人所接受的方式指出了刑法理论研究可能面临的危机:我们的刑法理论研究是不是总体上存在着某种根本性的偏差,才会出现这种刚刚起步就已经 和司法刑法学三个既相联系更相区别的子系统组成。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而没有批评的学术必然产生谬论。只有建构这样的刑法学体系,才能使刑法学获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06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