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起诉的结论。笔者以为,这种观点是极为有害的,它侵害了义务人应有的诉权,不合于民事诉讼法,背于民事诉讼的基本法理。其一,该确认之诉是否具有确认利益。 情况只适用于给付之诉,而对于确认之诉则不然,只要是争议的实体法律关系的双方主体,就是民事诉讼中适格的当事人,不管何方当事人提起诉讼,提起诉讼的当事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26.html -
了解详情
实质上保障其有参与该程序以影响裁判形成的程序上基本权;并且,在裁判作成以前,应保障该利害关系人能够适时、适式提出资料、陈述意见或者进行辩论的 管辖的规定。 立法通过设立协议管辖制度赋予了当事人选择管辖法院的权利。协议管辖制度作为民事诉讼法中的特有制度,不仅是行为规范,而且在其法律规范背后蕴含着内在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55602.html -
了解详情
以不出庭的方式拒绝作证。这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一大难题。证人往往都与双方当事人有这样那样的利害关系,或亲情关系或朋友关系等等,大家都不愿去提供对自己的 制度存在若干立法缺陷,主要有: (一)证人主体适格条件限制多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证人是指案件的诉讼参加人以外的,知道案件情况并能正确表达意志而被人民法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3267.html -
了解详情
45条中却又规定起字号的个人合伙,在民事诉讼中,应当以依法核准登记的字号为诉讼当事人,并由合伙负责人为诉讼代表人诉讼法中的个人合伙有依法核准登记有字号 的诉权。诉权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实体法与诉讼法关系问题。在当事人适格问题上,实体法与诉讼法交融反映得明显。适格当事人的基础是来源实体法上权利义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6463.html -
了解详情
分配举证责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这一规定似乎已通过谁主张、谁举证的方式解决了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分担问题 问题》,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90页以下。 [3]参见叶自强:《罗森伯格的举证责任分配理论》,《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2期。 [4]关于全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43.html -
了解详情
上诉的要件进行审查,并有权以其违背强行规定的理由裁定驳回其上诉。 民事诉讼法中的任意法规范,则指允许当事人以其意思,作与法律所定程序不同之决定, 认为,该案包括了与不方便法院原则类似的推理过程,充分联系的要求明显引入了裁量权的因素。[10]其二是日本关于当事人适格规范的解释。根据日本过去几十年的经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529.html -
了解详情
便无法提起代表人诉讼。(4)公益方面的群体性纠纷与其他群体性纠纷的适用条件相同,导致利用代表人诉讼的激励不足。按照公认的当事人适格理论,若少数人提起涉及公益的 地被利用。(1)完善代表人诉讼的程序规则,目前可通过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实现规则的统一,进而在《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加以详细规定。(2)放宽提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6.html -
了解详情
方面有的改革还需要通过民事诉讼法的修改才得以完成,但实践中仍有可能在满足特定条件的前提下允许通过临时的独任审理21、适当简化召唤当事人及程序进行的 当事人这一点基本上没有疑义外23,对于其他种类的共同诉讼中是否有必要依职权追加当事人和是否应该依职权更换不适格的当事人这两个问题上,部分学者之间存在争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833.html -
了解详情
执行行为违法之外增加执行行为侵害当事人、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内容,但这种解释于法无据。二是主张对违反法律规定中的法律进行限缩解释,仅指《民事诉讼法》,不包括司法解释 有共有关系的第三人,可以提起该诉;案外人的债权人也可以代位提起异议之诉。案外人异议之诉的适格被告须为执行债权人或其权利义务承受人。这里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2803.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者、守法者、纳税人、代理人、所有权人、保证人或民事纠纷中的当事人等),他们的品行和行为模式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法律人同经济人一样,也会通过对法律制度 会得到补偿(虽然依据《国家赔偿法》和《行政诉讼法》当事人有权得到损害赔偿,但是这种补偿总是、或经常是不平衡和不完全的)。(3)相较于市场自愿谈判机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09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