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法分子的肆意践踏。 [1](P234-235) 这里正确指出,要求公民在正当防卫之前区别犯罪与一般违法界限,不具有可行性。按照这样的分析也完全可以得出:要求公民 的不同观点也反映出事前事后视角上的不统一。一种排列从犯罪人的犯罪过程出发,其顺序依次是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客体, [16] (P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119.html -
了解详情
室内,持刀抢走宋某现金4000元及钻戒一枚。 分歧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对于共同犯罪,只要部分共犯人的行为导致法定结果而出现既遂状态,则对其他共犯人均以既 犯意在实行阶段转化为彼犯意,即行为人以此犯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却以彼犯意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2、在实行犯罪过程中的犯意转变。另起犯意是指在实施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697.html -
了解详情
暗杀对手的记述。根据一些刑法学者的考证,古罗马时代就出现了涵括雇佣性质的犯罪委托共犯。 在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后雇佣杀人活动就已出现,甚至被统治阶层作为争权夺利 、组织者,理所当然地定为主犯。 2. 如果受雇人是积极、主动地参加雇佣犯罪,并在犯罪过程中起到了 关键、主要的作用,也应定为主犯。如果受雇人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691.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是由于他们在决策或实施法人犯罪过程中体现了个人的意志和行为,而这种意志和行为又是导致法人犯罪 和独立性的钥匙。一方面,直接责任人员作为单位的成员对单位具有从属性,在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员是单位的构成要素。直接责任人员执行的是单位意志(尽管单位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9098.html -
了解详情
是由于被害人等方面的因素,如正当防卫或条件反射等;还有可能是自然因素。所以,犯罪过程本身就伴随着一定的风险性,可以说这是犯罪人进行的一场风险投资,因而也 的世界。 而其直接的刑法根据则在于:其一,行为人的行为不符合相应的犯罪构成,例如Frisch认为 ,被害者如果有意识的将自己置于他人的危险行为中,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3722.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的共同行为的着手时间经常不一致,容易导致认定犯罪过程的时空范围的模糊性。4.有效性。在单独犯罪中,有效性是指行为人还必须有效地防止他已实施的犯罪 的特殊性,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种观点仅仅是从客观方面来分析的,忽略了犯罪主观方面。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不仅要求客观行为方面的切断,还要求主观方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556.html -
了解详情
的效果只是从切断时起使其他共犯感到孤立无援, 而之前参与共谋或为实施犯罪而完成的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商议作案方式及一定的实行行为等, 都已经 、安排下实施具体的指挥,因此, 组织犯成立犯罪中止的条件是: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继续实施犯罪; 积极有效地阻止共同犯罪的继续实施和完成, 全面有效地防止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230.html -
了解详情
及其与上述要素相联系的时间、地点、空间特点及防范特点等诸要素的总和。如果在犯罪过程中三个基本要素中有任何一个不发生作用,就无法最终完成犯罪行为 ,环境与社会之间是一种复杂的互动关系,防卫空间设计必须结合其他措施共同预防犯罪。具体可以通过环境设计使建筑物、建筑群、街道和住宅小区具有防范性,加强城市街区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206.html -
了解详情
既遂犯。走私罪既遂犯只能发生于着手实施走私犯罪以后的犯罪过程中。因为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各种故意犯罪中,犯罪构成要件的全部实现,必须依赖于各种犯罪的 国家有关进出境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管理是走私行为的本质。据此,如果能够认定某走私犯罪行为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应纳税款、逃避国家有关进出境禁止性或限制性管理的,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751.html -
了解详情
原则[3] (第160-165页) 。直观上就可以看出,这里论述的是同一问题,却使用犯罪中止形态和中止犯两个概念。如果仔细考查一下,还会发现,论者还经常用 此理解。 四、立法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刑法第24条关于中止犯罪的规定有如下之弊端:首先,在犯罪过程中的规定使中止犯的存在范围过于宽泛化(即如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823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