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小,因而对对其不利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37]即法官认为一方当事人所争议的事实的结果有利于他的可能性比有利于对方当事人的可能性要小时,该当事人 。盖然性说同样也首创于德国,而且两位学者几乎同时发表了关于阐述盖然性说的论文。一是莱讷克(Reinecke),一是瓦亨道夫(Wahrendorf)。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57.html -
了解详情
以上的程度即可,大陆法系国家则一般要求主张事实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的证明力需达到明显大于对方的程度。比较而言,我国的诉讼体制与诉讼观念更接近于大陆法系。因此 也强调法律规则特别是证据规则对法官自由心证的制约,强调心证过程与结果的公开。现代自由心证符合证据判断的客观规律,为法律发达国家民事诉讼所普遍接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15.html -
了解详情
抗辩权的消灭事由,此方虽然现在须履行义务,但是对于已经发生的迟延,由于是主张不安抗辩权的结果,所以也不负迟延责任。当然,不安抗辩权消灭之后再不履行,应当 先给付义务人自己不履行却得以实现担保(动产质权、票据质押等有此风险),所以对方的风险并没有明显增加。如果某些情形下实在是获得所须担保需要很高费用并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698.html -
了解详情
。(日本新民事诉讼法第159条第1款)在口头辩论期日,当事人没有到庭的同样视为承认对方的主张。这当然也包括被告没有到庭时,视为被告承认原告的主张 新民事诉讼法规定,辩论准备程序终结时,法官可要求当事人对该案件的争点及证据的整理结果提出书面的要点结论,称为“要约书面”。主要目的是在当事人之间确认案件的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00.html -
了解详情
意思不一致的表示意思后,预见或应当预见其意思表示将导致对方的信赖而仍与之实施法律行为,此为表意人主观上有过错。所谓预见,是对信赖损害之先前心理 的一方当事人丧失拒绝权、撤销权,还是主张权,均以在诉讼中丧失胜诉权为最终结果。「参考文献」[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2]张文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953.html -
了解详情
力量不等,主动权基本上由一方控制,被强制者处于被动和消极地位。在一方将结果强加给另一方的过程中,可能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也可能诉诸其他力量,故有可能 当事人虽感受到侵害,但自我克制,放弃争议,甚至根本不向对方提出任何问题,以避免冲突,其目的通常在于维持与对方的关系,其动机往往出于当事人对争议可能的收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827.html -
了解详情
年《意大利民法典》第1337条(题为“缔约过失责任”)规定:“在谈判和缔结契约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应当根据诚信原则进行之。”并于第1338条就契约无效,第 了真实的情况,从而终止与对方的谈判,此时契约不成立的结果是当事人的过失造成的。有过失的一方应当承担致契约不成立的缔约过失责任。我国《合同法》第4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754.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独立的优先权制度或法定抵押权制度作为否定对方的理由,实际上却有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之嫌。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学者各自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没有 定作人之不动产,有抵押权。 就现行立法而言,虽说学者对《合同法》第286条的性质究竟是法定抵押权,还是优先权亦或是法定留置权说法不一。⑧但以《合同法》第286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704.html -
了解详情
立法—行政博弈因此而起。作为一种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衡、直接较量的结果,由立法—行政博弈所形成的对策均衡,一般都被限定在立法者能够容忍、行政主体可以接受 主体的生产经营决策。因此,无论是行政主体还是市场主体都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对方的策略选择,这就决定了经济行政法律关系中存在着多种策略选择-尽管最优均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972.html -
了解详情
便有高度聚合之特征,故出自防范其过度集中于同一行权主体而导致“压制性权力结果”(注: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倘若发生割裂、残缺,许多权利将不能充分行使,甚至会形同虚设。譬如行政相对方的申请权、赔偿权与起诉权,后者若无法行使,前者便有名无实。三论及行政权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82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