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 关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刑法理论上认识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 过失转化为间接故意或者直接故意。 笔者基本同意第三种观点。在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中逃逸人对死亡的心理态度可能包括希望和放任的态度,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602.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二)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性质 关于逃逸行为的法律性质,刑法理论上认识不一,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罪后表现说,认为交通肇事后 过失转化为间接故意或者直接故意。 笔者基本同意第三种观点。在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中逃逸人对死亡的心理态度可能包括希望和放任的态度,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442.html -
了解详情
,是通过评价结果的危害程度,来加重对行为人的处罚。因此,笔者认为,在致一人重伤行为人逃离事故现场的情形下,如果同时发生了使被害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 山东审判,2012(3) [2]杨潇。交通肇事罪争议问题之思考。法制与社会,2014(12) [3]徐波。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应当慎重。中国法院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59096.html -
了解详情
不作为之不履行与危害结果之发生具有因果关系。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能否构成不作为犯罪就应从以上三个方面考察。 (一)交通肇事行为能否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 只有具有特定的 的特定义务》,载《法学评论》1991年第4期。 8、刘艳红:《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个案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第2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394.html -
了解详情
心态,从而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后果。笔者认为,现行法律对交通肇事逃逸犯罪的处罚力度显然是不够的。 一、将交通肇事逃逸从交通肇事罪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交通 的因果关系,应按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如果行为人不明知伤者有死亡的现实危险性,只能按照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论处。不过,无论肇事者是否明知伤者有死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447.html -
了解详情
不作为之不履行与危害结果之发生具有因果关系。对于交通肇事逃逸能否构成不作为犯罪就应从以上三个方面考察。 (一)交通肇事行为能否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 只有具有特定的 的特定义务》,载《法学评论》1991年第4期。 8、刘艳红:《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个案研究》,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解》(第2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290.html -
了解详情
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而在量刑幅度上一是以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处罚,二是以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笔者以为上述规点均不妥,应根据摩托车肇事者 伤势不构成重伤,或者说无法检验摩托车肇事者所造成的伤势,则该摩托车肇事者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根据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理论,过失犯罪的后果与过失行为之间应该存在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8946.html -
了解详情
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而在量刑幅度上一是以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处罚,二是以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笔者以为上述规点均不妥,应根据摩托车肇事者 伤势不构成重伤,或者说无法检验摩托车肇事者所造成的伤势,则该摩托车肇事者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根据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理论,过失犯罪的后果与过失行为之间应该存在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41.html -
了解详情
]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M].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38. [12] 于志刚,许成磊.试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案件的定性问题[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1, (1).57. [13] [台]韩忠谟.刑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79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745.html -
了解详情
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而在量刑幅度上一是以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处罚,二是以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笔者以为上述规点均不妥,应根据摩托车肇事者 伤势不构成重伤,或者说无法检验摩托车肇事者所造成的伤势,则该摩托车肇事者不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根据过失犯罪的因果关系理论,过失犯罪的后果与过失行为之间应该存在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0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