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陪审制,但是并未影响到庭前准备程序的存在,举证时限制度仍然对法院和当事人有充分的约束力。而陪审制仍然是美国民事诉讼的一个强大支柱。 [11]大陆法系国家的 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64页。 [12]张卫平: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6期。 [13]中村英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120.html -
了解详情
(3)种情形才需要有证明责任规范指示法官在对事实存在与否不能确信的条件下如何作出裁判,它不能与第(2)种情形等量齐观。这是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5]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3,(1). [16]沈冠伶.论民事诉讼程序中当事人之陈述[J].台湾政治大学法学评论(6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85.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负举证责任;(4)主张存在阻碍该权利或法律事实已经或应当变更或消灭的当事人对该事实负举证责任。该学说目前尽管也受到较多批判,但多数人认为是妥当的{3}。至于 ,只有在具体的案件进展过程中,才有可能观察到责任转移的现象(汤维建.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J).法律适用,2002(6).转引自:谢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430.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清华大学2000年版,第258页。我们认为,即便在主客体诉讼模式下,当事人也有客观举证责任,虽然此种责任相对于法院 ,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312页。[25]参见陈刚、翁晓斌:《论民事诉讼的目的》,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春季号。[26]转引自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83.html -
了解详情
的原则,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是基于当事人对诉权的运用。法院自行提起再审实际上形成了审判权对诉权的监督与制约,不仅违背了民事诉讼的基本规律而且会滋生一些未曾 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次,民事诉讼由当事人负举证责任。所证明出的结果具有或然性在所难免。再次,从司法实践看,民事案件有相当一部分具有两可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505.html -
了解详情
很难对侵权事实进行举证。因为在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由当事人承担,由于当事人无权采用强制手段收集证据,往往很难履行法定举证责任;并且由于国家机关的侦控行为通常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 [6] 转引自季卫东:《程序比较论》,载《比较法研究》第 7 卷第 1 期,第 1 页 [7] [日]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884.html -
了解详情
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这一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观。按照该《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该 问题。 六、余论 本文的议题是民事诉讼程序,关于这一议题的讨论主要是从理念出发的。我们的目的,是要宣扬或者提示一种现代民事诉讼的制度理念,我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6753.html -
了解详情
为自认时,对方因而也就免除了对该主张所负的举证责任。基于民事诉讼的私权性质,当事人有权对他方提出的于己不利的事实予以承认。一方当事人自 :法律图书馆 [9]《浅谈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诉讼上的自认》 黑龙江省伊春职业学院法学系:牛生光 来源:法律图书馆 [10]《论我国现行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制度》 安徽明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429.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后果,第8条规定了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当事人,第33条规定了 人民法院通过送达举证通知书告知当事人举证责任、举证期限等内容等等,这些规定都是明确在民事诉 程序进行,要防止过度行使释明权。民事 诉讼的过程是一个私权的救济过程,它的立足点始终是围绕着当事人的私权利的行使和处分,在不违反 社会公共利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170.html -
了解详情
的参与、协助和指导下,一起推动诉讼程序的进行。按照协同主义的诉讼理念,现代民事诉讼既要利用当事人主义中的优势充分发挥当事人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利用职权主义诉讼 4期。 [5]汤维建:《论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现代化改造》,载《法学家》2006年第4期。 [6]参见李祖军:《论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091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