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拘禁罪从重情节予以考量,而非非法拘禁致死的结果加重犯。我国刑法对诽谤罪没有规定结果加重犯,但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造成被害人自杀严重后果的, ,对于情节恶劣、严重的非法拘禁,如被害人被长时间拘禁,且持续遭受殴打、侮辱,导致被害人难以忍受而自杀,应当认定为非法拘禁与死亡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构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39976.html -
了解详情
从事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的; (四)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 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24547.html -
了解详情
两类:一类是纯正情节犯,即刑法规定以情节严重或者情节恶劣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情形,如《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构成侮辱罪、诽谤罪。另一类暂且称其为纯正兜底犯,即刑法规定以刑法列举的犯罪行为以外的“其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2128.html -
了解详情
在适当范围内予以尊重,是合乎情、理、法的。刑法设置了虐待罪、侮辱罪、诽谤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侵占罪五个亲告罪,就是期待被告人积极弥补过错 还包括:虐待被监管人罪;报复陷害罪;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破坏选举罪。 [6]刑法理论也赋予某些犯罪行为以侵权责任为构成要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119.html -
了解详情
但是从刑法的角度来看,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 利益的除外。”造谣过分了,构成了情节严重,才够得上刑事处分。而且侮辱与诽谤罪在一般情况下还是自诉案件,公安机关是不能代替受害人启动刑事司法程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5340.html -
了解详情
当作了风险刑法的表现。此外,有些犯罪虽然规定为抽象危险犯,但实际上与实害犯并无差别。如侮辱、诽谤罪,并不是说只要有侮辱、诽谤行为就认定为犯罪,法官仍要进行一般性的认定,只是不需要做具体的认定只是对于这种无形的法益侵害,我们毕竟不能像盗窃罪那样看到具体的财产损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2997.html -
了解详情
,如名誉权的损害、安全感的消失、恐惧心理的加强等等,刑法中规定的侮辱罪,诽谤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等就是对非物质性权利造成的损害[12], 权利造成的损害有时伴随有物质损害,如侵害商业信誉伴随被害单位利润的减少,侮辱诽谤行为导致被害人自杀等后果。即便这样,行为人对被害人非物质性权益的侵犯依然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6668.html -
了解详情
密场合发生的行为不会当场被他人发现,对其他公众的性观念并不会带来冲击和侮辱。不能根据人数的多寡来判断其是否侵犯了社会公共秩序,此种聚众类犯罪的公众 中有以下几种情况: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侮辱罪之公然,诽谤罪之散布(社会公开的扩散)。 比如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侵犯的是公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76545.html -
了解详情
更为严重。比如,严重暴力的犯罪如抢劫罪、绑架罪等,可能对被害人造成严重的精神与肉体的双重伤害;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强奸罪对被害人的精神伤害同样可能是非常严重的;侮辱罪、诽谤罪、诬告陷害罪等犯罪本身就是严重侵犯被害人人格尊严、隐私权等人格权利的刑事犯罪,对被害人的精神伤害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1004.html -
了解详情
了德国人的尊严那样的基础性宪法价值的内容。后一部分为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表达了一项个别性权利的保障内容,大抵相当于宪法上的 ,第一次提出隐私权概念。2000年,就刑法第301条第1款及第2款的诽谤罪规定是否与宪法第11条保护的言论自由案件,司法院大法官会议作出释字第509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945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