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权利保障落空,不利社会和谐稳定。罪犯是减刑、假释结果的承担者,被害人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他们本该享有参与权,就减刑、假释的事实认定、证据采纳、法律 发表意见;(2)法庭调查。审判长、检察员、监狱警官分别对证人(与拟减刑罪犯一同服刑人员)发问;审判长对监狱警官、罪犯、检察员发问、质证;(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261.html -
了解详情
运作的,因此,群体应该是按照行为规范和制度而结合起来的社会实体。简而言之,社区就是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与监狱相对应,将社区作为矫正 纳入社区矫正体系符合社区矫正的特点,被判处管制和被剥夺政治权利者虽然不需要在监狱服刑,但并不意味着行为人不具有人身危险性;另外,对于暂予监外执行者,对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611.html -
了解详情
上不存在国家免责问题,从而对超期羁押这种普遍的、恶劣的侵权性事实行为直接予以有效的规范。 再次,在超期羁押刑事赔偿的一系列具体程序问题上,可以明确:(1 的《司法行政机关行政赔偿、刑事赔偿办法》第5条(4)就规定:对服刑期满的服刑人员无正当理由不予释放的,责任机关应予刑事赔偿。 【14】比如1995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876.html -
了解详情
的监狱服刑,多数罪犯则是在异地监狱服刑,在其服刑期间,要向其执行罚金显然是不现实。即使刑满释放后,这些人员的去向也不能确定。即使可以确定,还 案件执行则是以民事法律关系为前提,法院执行是基于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凭借民事法律规范赋予的执行权,强制被执行人履行给付财产的义务。由此可见,两种执行从法律关系上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940.html -
了解详情
观点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说存在的弊病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后立即丧失刑事责任能力(刑罚适应能力)的情况。难以回答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的有34例(占同期在监服刑人员的2%),他们大都是重性精神病人,因为明显影响到监狱管理,所以才被送交鉴定所进行服刑能力鉴定,以决定是否采取保外就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2044.html -
了解详情
在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公安机关由于任务较重,无暇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经费保障不足时,难以安排专门警力负责跟踪管理,更谈不上对罪犯的 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建立健全有机统一、严密协调的制度体系,形成一套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执法工作机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4562.html -
了解详情
要么一关了之,不启动精神病鉴定或者鉴定后不认定为精神病而作为正常人关入监狱服刑,暂时规避释放精神病人对社会安全带来的风险。政府承担的强制医疗这一 机构适用,作为指导本机构司法精神病鉴定的重要标准,发挥着统一鉴定意见、规范鉴定行为的功用。 [32]参见司法部2007年发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26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068.html -
了解详情
的成败。因此,社会统治者通过国家刑法加强对具有军人身份人员的行为规范,严惩危害军事作战利益的军职罪行为,以保证作战行动的胜利。我国刑法当中,危害军事 无期徒刑或死刑时才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所以,其服刑期间则不享相应的政治权利。而无期徒刑执行由军队监狱、劳改机关实施,死刑则由军事法院组织执行。因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69.html -
了解详情
的财产刑判决不能得到有效地执行。 4、相关配套制度缺乏,对扣押财产移送不规范。按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犯罪人犯罪所得及个人财产一般须经人民法院就刑事 监狱内服刑,多数罪犯是在异地监狱服刑,在其服刑期间,要向其追缴罚金显然是不现实。刑满释放后,这些人员的去向不能确定,即使可以确定,还存在这些人员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7390.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3、深层次的行为规范文化和制度文化。包括监狱内的各种行为规范、行为准则、行为方式、行为模式,各种制度、规定、要求、组织、传统习惯 路径 监狱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不同阶级社会有着不同的监狱文化。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坚持把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的今天,文化在矫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81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