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违反注意义务的情况下抽象危险犯和具体危险犯,均可存在犯罪过失。过于自信过失,由于对危害可能发生的认识是一种超前认识,即对事物发展趋势和 管理职责,导致下属从业人员实施了不适当的行为,从而导致结果发生时,才产生监督过失责任问题。例如,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新疆石油管理局总工会文化艺术中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704.html -
了解详情
在疏忽大意过失中,行为人依其自身条件如不懈怠肯定会对结果有所认识;在过于自信过失中,行为人在已有认识的前提下如谨慎行事,危害结果肯定不会发生。在 的再犯能力和机会的有效手段,于是立法者开始考虑针对交通肇事、责任事故等业务过失犯罪,增设禁止驾驶、禁止从事一定职业的附加刑。这种剥夺犯罪人从事一定职业、业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42.html -
了解详情
状态等)与责任条件,其中责任条件就主要指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心态——故意与过失。香港刑法受英美刑法影响,认为构成犯罪需要犯罪行为与犯罪意图两个因素, 与大陆强调的“预见义务”其本质含义是相同的。并且三地都将过失区分为有认知的过失(过于自信过失)与无认识的过失(疏忽大意过失)。香港刑法中的过失仅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95.html -
了解详情
上而导致死亡的情況,由于行为人一般不具有伤害的故意和性质,所以认定为过失致人死亡罪。特别是对于父母为教育子女而实施惩戒行为导致子女死亡、邻里之间 。 2.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审判实践中,过于自信过失致人死亡和间接故意杀人,在客观上都造成了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有时难以区分.两者的区别主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4954.html -
了解详情
上,由于复合罪过形式理论认为,司法人员无须分析行为人主观方面究竟是间接故意抑或是过失,即可以复合罪过犯罪论处,所以,很容易导致适用刑罚不公,从而有违罪刑相 没错,但是,在总体上或在大多数情况下,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大重于过于自信过失。笔者认为,对于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和犯罪主体相近而主观要件不同的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90.html -
了解详情
中,认定某种犯罪行为的主观罪过形式,也仅就其是出于故意,还是出于过失加以认定,并不强调具体区分哪些属于直接故意犯罪,哪些属于间接故意犯罪,而且于 有确凿证据证明行为人根据当时客观条件认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 由于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在认识程度上毕竟存在那种并不很明确的差别,而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06.html -
了解详情
上,由于复合罪过形式理论认为,司法人员无须分析行为人主观方面究竟是间接故意抑或是过失,即可以复合罪过犯罪论处,所以,很容易导致适用刑罚不公,从而有违罪刑 过失来认定。既然如此,复合罪过形式理论以模糊认识论为基础来推导出“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可能界分清楚”的结论的过程是否存在错误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322.html -
了解详情
的理论,几乎所有的心理活动及行为都有潜意识的动力。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过于自信过失中意志的缺乏可能源于潜意识,就将这种心理活动本身归入潜意识的范畴。 ( 》,中国台北刑事法杂志社1988年修订再版,第273页。 (27)参见李靖选:过失犯罪浅论,载《刑法学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9395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07.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与过失中间领域之责任形式的轻率(recklessness),并主张没有必要区别未必故意与有认识的过失,将两者合二为一,消解在该特殊责任形式中;第二种主张是重新界定间接故意,引进轻率,取消过于自信过失的类型,间接故意和轻率之间的区别可以从认识因素上加以考虑,间接故意是行为人认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302.html -
了解详情
作为故意与过失中间领域之责任形式的轻率(recklessness),并主张没有必要区别未必故意与有认识的过失,将两者合二为一,消解在该特殊责任形式中;第二种主张是重新界定间接故意,引进轻率,取消过于自信过失的类型,间接故意和轻率之间的区别可以从认识因素上加以考虑,间接故意是行为人认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8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