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程度上的概括性规定就成为必要,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修正。[5]在法定量刑情节之外存在的影响和说明犯罪人的人身 林译,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4] 肖敏著:《论酌定情节法定化》,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515.html -
了解详情
传统在法律形成和解释中的作用。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责任有别,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要求,这一点已为刑法理论所共识。但在中国刑律中却 Journal of Asian Legal History,Volume 7,2007,p.1. ⑶[清]沈家本:《论故杀》,载[清]沈家本撰:《历代刑法考》,邓经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12132.html -
了解详情
软件行为人节省开支等的动机理解为间接营利,进而认定属于营利目的,不符合刑法解释的原则,不利于法律的理解和适用。⑹ 判定某项行为是否具有营利目的,需要进行宏观上的 因素,因而无论是否废除该要素,正确认定该要素对于贯彻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都具有积极意义。 ⑶张明楷:论刑法中的以营利为目的,载《中国刑事法杂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9728.html -
了解详情
犯的中止形态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此种牵连犯的中止形态处理应分别情形而论: 首先,如果行为人在实施牵连犯罪中自动中止犯罪而又没有造成损害的,此时, 罪看待,对行为人依照中止犯的处罚规定依法给予免除处罚,显然,这样处理有违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甚至造成处罚上的不公平。因为相对其他仅仅实施了运送他人偷越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1338.html -
了解详情
是一种质的平衡、一种全面的平衡。如果我们从人格责任论的角度考虑,刑事和解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也不违背。一方面,人格是在特定的素质和环境的制约 》,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5期。 [2]邱兴隆:《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据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3]张建军:《刑法最后手段性的根基及实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7320.html -
了解详情
或悔罪态度及其人身危险性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减弱,因此,我国刑法在坚持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刑罚适用之个别化需要,设置了自首制度,并将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24]参见赵秉志:《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死刑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4404.html -
了解详情
?按照法学界的看法,罪刑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等原则为刑法基本原则似乎已成公论;有的学者还提出罪责自负原则、主客观相统一原则、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是因为这一原则也难脱引申“罪刑相适应”原则之嫌。故不敢妄作定说。下面,笔者拟对上文业已论定的原则用比较的方法做一深入研讨.从法律体系上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68.html -
了解详情
方面究竟是间接故意抑或轻信过失,而认定为复合罪过形式,是不会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41]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妥当的。我们可以以刑法中规定的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85页。[13]参见黎宏著:《单位刑事责任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14]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单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33.html -
了解详情
条规定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属于双面责任主义或积极责任主义。笔者认为,这与我国刑罚文化传统、现实社会状况等情势是相适应的。 就此来说,形势论之类的 如20%)作为最低点,以此区间作为量刑基准。[32]应该说,将量刑基准理解为一个刑度是可取的,但这种确定量刑基准的形而上学方法难以辩解其随意性,正如有的法官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65119.html -
了解详情
低,在决定是否追究刑事责任以及裁量刑罚时唯枪支数量论,恐会悖离一般公众的认知,也违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司法实践中,个别案件的处理引发社会 ,依法严惩涉枪犯罪,有效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考虑到不同类型枪支、弹药的致伤力存在重大差异,对涉及以压缩气体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1133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