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规范,不仅提出了分配的一般原则,也提供了较多的具体的分配规则。其中的证明责任分配一般原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因为它对于具体分配 翁晓斌,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 【注释】 [1]李国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和适用[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杜,2002.45. [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258.html -
了解详情
愿望。 我国民事诉讼法也规定了自认制度。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中就有较多关于自认的规定,这对我国自 。例如,在英美法系国家中,当事人可将对方诉讼外自认作为证据向法院提出。并且这种法庭外的陈述具有英美证据规则中所要求的可采纳性,不受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111.html -
了解详情
和肆意裁判。2002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是建立判断合理化规则的重要尝试,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民事 政策。如前所述,再审请求权与公正裁判请求权、程序救济权紧密关联,如同诉权及其它诉讼权利一样,都是广义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检察院 的检察监督权在中国宪政权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41.html -
了解详情
也有所改变,刑事赔偿(Restitution)的明确性已经获得了美国律师协会和指导刑事诉讼标准的全国咨询委员会的赞同。大多数州有成文法规定赔偿,而且这种赔偿已经变成了 加以区分,理论上也争论不休,但实践中两大诉讼证明标准及证据规则的差异是现实存在的。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案件事实的确定当然采纳的是刑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364.html -
了解详情
有利于营造通过正当程序发现真实的理念,从而维护司法的权威性。 然而,反观《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的规定可以看出,明显大于似乎应该是 ,问题是,这种区别处理是否合理?是否应遵循一定规则?从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看,证明标准在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之间的分岔,正是由于人们认识到这两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047.html -
了解详情
。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裁判,这便意味着高度盖然性证明标准在我国司法解释中正式得到确认,这也为 毕玉谦、郑旭:《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377页;李国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120.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而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事实认定过程。民事诉讼虽然有详尽的事实发现和认定规则,但是任何规则在运用过程中必然掺杂个人主观认识,就算对同一事实, 仍然实行的是法院实质审查,而不是一种纯粹的程序性审查。 [6]《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完全否定了法官职权调查权,将对案件真实情况的内心确认转化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309.html -
了解详情
分配规则,受害人根本无法举证,造成受害人无法获得这种特殊侵权的损害赔偿。而现行证据规则对这类纠纷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受害人只要证明加害人有污染行为和造成的损害 法官自由裁量来解决案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① 宋春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2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061.html -
了解详情
、发展、演变,介绍非法证据规则在国外的立法与司法适用状况,讨论民事方法证据排除的原则与例外。 加强民事非法证据排除研究 民事诉讼证据主要依靠当事人及其代理人 ,必将助长腐败滋生。如果我们认为公安机关的这种任意行为应当被杜绝,那么这种证据就应当被立法排除或者通过司法解释及时制止。 【作者简介】 邱星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699.html -
了解详情
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其中第三十七条规定:经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人 心中无数,造成了庭审活动的盲目性,使得庭审效率较低。因此,在民事诉讼开庭前,设立证据交换规则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一)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 设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77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