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责任分配一般原则作为高度抽象的法律规范,内涵丰富而复杂,且与实体法、证明责任分配理论互相渗透和交融。本文将对这一原则做一番系统梳理和评析,希望有助于 但是在具体的案件中,两者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因此要实现对具体案件的证明责任分配,还必须借助其他的标准来划分和确定该案件中的否认和抗辩。 证明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258.html -
了解详情
,如不能达到充分提供证据,使事实审理者足以发现该命题为真实(未达证明标准)时,何方当事人将告败诉?(2)如果在举证程序终结时,事实审理 . [2]1948年私立东吴大学法学院编《证据法学》,将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混用。 [3]参见陈刚:《证明责任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以及其他相关著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76.html -
了解详情
在学理上缺乏逻辑性,在实践中缺乏适用性,因此,它不能成为证明责任分配的标准,但却认为,举证责任倒置的概念传入我国以后,为我国学者所接受,并理所当然地成为 所谓举证责任倒置就是不能成立的。 有的学者认为,行政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在承担的主体上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都不同,它既不是由双方当事人分担,也不是由原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17.html -
了解详情
无积极的主张,又怎么能承担责任呢?如果法院承担证明责任,那么它要证明什么事实?如果法院要证明的事项未能达到法定的程度和标准,法院又要承担什么贩诉后果 是,若诉案件的被告人提出的反诉,反诉一旦成立,则反诉人也要承担与自诉人同样的证明责任。 参考文献: [1]程荣斌-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049.html -
了解详情
》进一步明确划分了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与当事人收集证据收集权的范围划分,缩小了法院调查取证的范围并附加了条件,对证明责任分配问题作出了较为系统的规定,规定 程序事项。首先,应该以民事案件是否涉及当事人不能自由处分的公益为标准,分别适用辩论主义与职权探知主义。对于婚姻家庭、环境污染等涉及公益的民事案件,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96.html -
了解详情
和民众了解法律制度的全貌;第三,三大诉讼的实体性规范如证明责任、证明对象、证明标准等核心规范其差异性还是很大的,很难统一在一部法典 邵明,陈刚.民事诉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P6. [4]江伟.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使命[J].现代法学,1996,(3).P4. [5]田平安.简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89.html -
了解详情
证明活动中的首要环节,只有先解决了证明对象的问题,诉讼证明才进程到证明责任、证明方法、证明程序、证明标准等问题。鉴于证明对象如此重要,在审判实践中,就 ,而证明对象是由证据事实来探知的案件事实,是未知事实。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两者界限清楚不能等同。(2)证据需要查证属实,但查证属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054.html -
了解详情
强迫劳动公约》等等。因此我们需要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正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与国际现存标准的差别,为逐步地缩小这些差距,逐步走向趋同创造条件。 (三)制定 的可操作性,u采取更多巩固已有立法成果的措施。 (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认证体系 认证是证明企业所生产的终端产品及生产管理符合某种法规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431.html -
了解详情
举证责任倒置。由于我国法学界至今未就证明责任的正置达成共识 [1],在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上存在严重分歧,而且现行的民事实体法未对结果责任 已证明――真伪不明――被反驳。其中的已证明和被反驳由证明评价和证明标准解决,真伪不明由客观证明责任解决。真伪不明的含义是原、被告分别提供了有说服力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386.html -
了解详情
传统合同上的预期利益的保护范围,只不过这种预期利益的确有许多主观成分,因此,在计算与证明方面有许多困难。但绝不能因技术上的原因而否定对其赔偿的合理性 ,〔43〕应当作以下理解: (1) 该条既是对于加害给付的规定,也是关于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规定。 因为, 它规定因违约造成人身、财产权益损害的,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77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