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法重的情形下适用酌减,应该说是极为必要的;而对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等案件(27),由于相关罪名的法定刑相当重,在特定情形下适用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314;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1月11日《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的规定。否定的观点可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5739.html -
了解详情
轻法重的情形下适用酌减,应该说是极为必要的;而对于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等案件[27],由于相关罪名的法定刑相当重,在特定情形下适用酌减 法制出版社,2007:314;司法解释,如最高人民法院2006年1月11日《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的规定。否定的观点可参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154.html -
了解详情
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为依据,免除处罚。例如,在前已述及的最高法院于2000年8月15日裁定核准的李建贵故意伤害其兄致死案中,昌吉中级 情况,那么案件就不会多,最高法院完全可以胜任核准工作。而对于下级法院上报一般刑事案件,限于个别还可以,但是如果每个中级法院每年有一件,全国就有三四百案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941.html -
了解详情
不等于负责任的媒体。在一些情况下,媒体从业人员有意无意地传播片面的信息。在涉及刑事案件时,一些媒体习惯于采用公布罪状的方式来叙述案情。[47] 南京彭宇撞人案中 死刑立即执行,酒后驾车撞人致死的张金柱和沈阳黑老大刘涌则得到相反的结果。刺死官员的邓玉娇虽然被判故意伤害罪,却免予刑事处罚。盗取银行17万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962.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维护农村稳定刑事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下称《纪要》)中就规定:对于故意杀人罪是否判处死刑,不仅要看是否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还要综合考虑案件的全部情况 情节的分类。要适用死刑必须具备罪行极其严重才可。 对伤害致死适用死刑更应谨慎,除具备前述严重故意杀人的情节外,还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1)行为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199.html -
了解详情
,法律完全可以通过拟制加以解决。例如,根据“间隙取得请求权说”,受害人从受到致命伤害到生命丧失,在理论上总是有一个时间间隙,在这个间隙中,受害人是有 赔偿请求权的主体是“刑事案件被害人”,即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人,并未包括精神受损害的间接受害人即死者的近亲属。上述司法解释虽然未提及不当致死场合下被害人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6501.html -
了解详情
们一般认为,原则上加重结果以由基本犯罪的实行行为所产生为必要,例如伤害致死必须由于伤害行为而致被害人死亡,然而,根据结果加重犯的具体情况,也可能具有稍微不同 下,故意可以转化为过失,过失也可以转化为故意。随着主观心理态度的变化,行为的性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这是刑事案件中常有的现象,在交通肇事中尤为多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78.html -
了解详情
地把握在当前的刑事司法实践中,有关于行凶的明确指向。笔者认为:首先,行凶不能简单仅指故意伤害,伤害包括轻微伤、轻伤、重伤、重伤致死,对所有的伤害 无限防卫。比如,劫持航空器罪,劫持船只、汽车罪,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等。②具体案件中是否具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威胁来确定暴力犯罪的程度。有些犯罪,其暴力的程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962.html -
了解详情
困境,法律完全可以通过拟制加以解决。例如,根据间隙取得请求权说,受害人从受到致命伤害到生命丧失,在理论上总是有一个时间间隙,在这个间隙中,受害人是有 赔偿请求权的主体是刑事案件被害人,即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人,并未包括精神受损害的间接受害人即死者的近亲属。上述司法解释虽然未提及不当致死场合下被害人近亲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955.html -
了解详情
[5]在我国97刑法分则中所规定的结果加重犯,主要有第234条第2款规定的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第236条第3款第 (5)项规定的强奸、奸淫幼女致使 而过失致人重伤过一段时间之后死亡不能定过失杀人,因而另定一个罪名叫过失伤害致死,这显然是不科学的。[9]司法实践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作法,原因在于立法上偏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26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