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伤害罪,至于是否成立诈骗罪,尚需进一步研究。 (二)基于强制的错误承诺 在被威胁、被强制的情形中,被害人只有受到了行为人以一种法律上重要的方式 所实施 的承诺 行为人以诈骗的目的,获得被害人的承诺后对被害人进行了伤害的,应当如何处理?在日本曾经发生的事案是:行为人为了骗取保险金,得到被害人的同意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353.html -
了解详情
上的伤害,如殴打、体罚、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也包括精神上的折磨,如威胁、恐吓、咒骂、讥讽、凌辱人格等。不仅造成受害者身体、精神的痛苦、心理的压抑,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一方面受害着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认为这是家务事,别人也不好管,也管不了,长期忍让,助长了家庭暴力行为。另一方面受害者有家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541.html -
了解详情
财产,因此通过非法途径和渠道,诸如盗窃,诈骗,抢夺,抢劫等非法行为占有处于别人控制之下的财物。也就是说行为人虽然可能是在行使属于自己的权利,但其手段往往 不通过民事诉讼程序而直接从犯罪把属于自己所有的财物取回(包括采用暴力和威胁手段夺取、秘密窃取等)[1]对于上述第二重情形,无论是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585.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对于行为现实引起的对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胁(危险)所作的否定评价,称为结果无价值(Erfolgsunwert);对于与结果切断 的积极影响自不待言,对刑罚论也有深远影响。刑法的效果不在于利用刑罚的恐吓,而是在于训练公众的规范意识和对法的认同感。 [47] 可是,没有依法裁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5321.html -
了解详情
动口不动手:任何人都有发表和听取言论的自由,但没有权利通过暴力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否则,自由的思想市场即无法维持下去。 当然,如果言论 无论是言论还是行为,如果确实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即应承担法律责任。问题在于如何界定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尤其是网络作为公共场所的秩序混乱。最近,知名女记者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3672.html -
了解详情
。 此段材料至少透露了以下几点基本信息:(1)官府对一般讼师拨弄乡愚,恐吓良善十分厌恶,是以制定了严厉的法律,以为制裁;(2)即使安分良民,也难免 官员形成误导或蒙蔽,亦即影响了正常的司法审判秩序,对司法审判的正常进行构成严重的威胁。是以,在笔者看来,这就是官方禁止讼师秘本的真正核心原因。如果此点没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540.html -
了解详情
耗费多少资源;禁止民间收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社会对国家禁止民间收债的态度如何;为什么有些法律人也选择私力救济解决纠纷;国家是否真的禁止民间收债,等等 管理等部门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非法讨债活动的打击力度。对采取恐吓、威胁或者其他方法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讨债行为,公安机关要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419.html -
了解详情
交流必须得到保障,不得规定不必要的竞选限制。选民投票不得受到任何人或组织的恐吓、胁迫、贿赂或其他方式的非法影响,法律应禁止任何舞弊行为。鉴于间接选举容易 造成大陆内部鹰派得势。如果任何一方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对方身上,不仅将直接威胁台海安全,而且将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目前两岸统一的最大障碍在于价值取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519.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对于行为现实引起的对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胁(危险)所作的否定评价,称为结果无价值(Erfolgsunwert);对于与结果切断的 的积极影响自不待言,对刑罚论也有深远影响。刑法的效果不在于利用刑罚的恐吓,而是在于训练公众的规范意识和对法的认同感。{47} 可是,没有依法裁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683.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对于行为现实引起的对法益的侵害或者威胁(危险)所作的否定评价,称为结果无价值(Erfolgsunwert);对于与结果切断的 的积极影响自不待言,对刑罚论也有深远影响。刑法的效果不在于利用刑罚的恐吓,而是在于训练公众的规范意识和对法的认同感。{47} 可是,没有依法裁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668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