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的范围的宽窄,关系到第一审和第二审程序中超过举证期限提交的证据是否会失权的问题,所以如何界定新证据便成为民事诉讼理论和实务中引人关注的重大问题 法院。 [38] 第五,当事人已经获得了证据,但由于未按法院的要求及时地参加诉讼而致使证据未能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交,如有的被告人在接到法院的应诉通知书后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531.html -
了解详情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 100088;西北政法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3) 【内容提要】发回重审制度因在制度设计和运作中存在的诸多瑕疵而倍受争议。制度要有生命力 的尚未生效的判决,而在再审程序中,并未规定发回重审。依据澳门特区民事诉讼法典第581条关于上诉类别规定之第二项,“上诉分为平常上诉及非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31.html -
了解详情
就其无过失加以释明。此次改革虽然允许当事人在第二审程序中提出新的攻击和防御方法(前提是法院认为不致拖延诉讼的终结,或者非因当事人的过失而逾期), 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个人主义思想逐步让位于国家对个人生活日渐增长的公共干预,反映到民事诉讼中,产生了司法干预的理念,在此背景下,加强法官职权,限制当事人滥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30.html -
了解详情
目的在于迅速终结诉讼程序及便利当事人就近进行诉讼。对此制度,台湾不少学者认为这实际上剥夺了当事人之上诉审级利益,甚为不妥。台湾民事诉讼第二审实行事实 ,它们缺乏实际处理案件的经验,对下级法院进行业务指导可能力不从心[9].三我国审级制度之改革目前世界上实行三审终审制的国家并非实行绝对的三审终审,而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55.html -
了解详情
在民事诉讼中,公正既包括了实体公正,也包括了程序公正,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事诉讼的过程就是通过程序的公正而达到实体的公正,就是以对正义的追求而 产生既判力,因此很难作到公正。第三,从民事诉讼的审理对象来看两审终审制: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74.html -
了解详情
具体诉讼制度研究的范畴,而进入到程序法哲学的研究领域。应当说,我国学界关于民事诉讼模式的研究与论证还是卓有成效的。但是由于各个学者研究的视角与立足点有所区别 当事人在第二审程序中可以提出新的证据,以弥补“证据不足”的缺陷,从而使法院能够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符合客观真实的判决。此外,根据《民事诉讼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53.html -
了解详情
的73741件,占二审总数的25.8%.根据上面的数据统计,不难看出,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机制的运行状况至少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指导思想。民事诉讼法中设立审判监督程序就充分说明其立法本是要依法纠正裁判中的错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尊严。第二,第二审程序的性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49.html -
了解详情
的缩短或称实现了提速。三、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机构运行成果的及时巩固与应用现行民事诉讼法第十二章第二节关于“审理前的准备”的规定,实际上 焦点,并以法律规定的形式加以巩固,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美国的审前会议(PretrialConference)是在法庭审理之前,法官传唤双方当事人(主要是双方律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120.html -
了解详情
。[1]但与民法学界、司法实务界、社会公众几乎一边倒的叫好、点赞不同, 民事诉讼法学界产生了明显分歧。[2]争论主要围绕二审法院能否在原审原告部分胜诉且仅 有实质意义的话题。但自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151条对第二审程序作了最重要的修改, [4]开始明确第二审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22411.html -
了解详情
。[1]但与民法学界、司法实务界、社会公众几乎一边倒的叫好、点赞不同, 民事诉讼法学界产生了明显分歧。[2]争论主要围绕二审法院能否在原审原告部分胜诉且仅 有实质意义的话题。但自1991年《民事诉讼法》第151条对第二审程序作了最重要的修改, [4]开始明确第二审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83893.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