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致死的判断发生混乱。例如,倘若没有保护现场就是逃逸,那么开车经过的司机因路面状况不良而发生了新的交通事故,造成后来车辆中的人或者是路人死亡 ],S. 153 。 [11]前引[2]。 [12]前引[2]。 [13]参见刘淑莲:《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作为性质》,载《法学杂志》2005年第2期,第53-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304.html -
了解详情
大。在实践中,相当数量的肇事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对受伤者弃之不管,往往会造成伤者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行为人的逃逸不仅严重腐蚀了社会善良 的严重后果,且指使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存在因果关系,但毕竟与肇事人先前的违章肇事行为无关。因此,行为人没有交通肇事罪的构成事实,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显然是无源之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480.html -
了解详情
进行考证,把嫌疑人主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才能对什么行为是交通肇事的逃逸作出正确认定。下面笔者对以下几方面展开阐述,全面充分考虑行为人主客观因素,从而在 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如被靠人张某系外地的一位汽车司机,在词因害怕人身受到当地群众的攻击而驾车驶离现场,在距事发现场5公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61616.html -
了解详情
结果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例如,2001年4月20日晚10点,司机某甲驾驶装满货物的大货车行驶在105国道上,为了赶时间,不顾雨天路 的理论分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法学评论,1999(3). 3、张兆松.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定罪问题[J].人民检察,1999(4). 4、侯国云.过失犯罪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05416.html -
了解详情
《关于交通肇事罪刑罚适用情况的调研报告》一文中指出,山东省全省2009年交通肇事收案7800件,占全部一审刑事案件17%;2010年收案7868件,占17.5%;2011 。在现行刑法颁行之前的司法实践中,几近50%的肇事司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罪责而逃逸,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导致危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59096.html -
了解详情
意见认为,朱某某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拒不承认其系肇事司机,公安机关通知其到案时,其拒不到案,具有逃逸情节。【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1 将被害人送往医院救治,不属于逃避法律追究而离开现场,但在交警大队民警赶到卫生院询问肇事司机时,朱某某拒绝承认,并在事故科电话通知其接受调查时,其拒绝到案,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4093.html -
了解详情
万元,其中31万元由保险公司承担。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交通事故以及逃逸案件也逐渐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后 要求负连带责任的任何一个侵害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六、案件之前的几辆肇事逃逸司机如果被挡获后是否还需要承担刑事、行政或者民事赔偿责任呢? 当然需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1729.html -
了解详情
。我国台湾学者也认为,任何肇事者都有义务监控其造成的公共危险状态,而且,肇事逃逸使得车祸责任的判断变得艰难,也可能使得被害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落空,所以 在保护公共安全,次要在保护当事人的财产权。[54]而我国有学者认为,刑法将逃逸规定为法定刑升格的情节,是为了促使行为人救助被害人,应当以不救助被害人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9997.html -
了解详情
后离开事故现场;有的趁无目击者或目击者不备之机离开现场,与相关人员串通后再由顶替者以肇事司机的身份出现,等等。 2、形式多样,利益关联。交通肇事顶包 赔偿,获得被害人谅解是酌定从轻处罚情节,但因有顶包情节的肇事人与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肇事人相比,情节更恶劣,手段更卑劣,在量刑上当然也应当酌情考虑其性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004.html -
了解详情
不同法定刑的本意。[17]在交通肇事后,现场等候与驾车逃逸事实上是司机仅有的两种选择,既然法律已经将逃逸作为加重处罚的情节,事实上也就意味着在现场等候已经被减轻 中的第一量刑幅度内已经隐含了自首情节。后两个量刑幅度均是以交通肇事后逃逸为条件。之所以第一量刑幅度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这样较低的刑罚,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083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