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也有部分学者希望在法律要件分类的基础上提供一套逻辑明确的分配标准。这些刑事证明责任分配学说能否在合乎刑事诉讼规律的基础上彻底消解实践中的困惑?本文希望 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从行为和结果两个层面去理解,即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与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前者指诉讼一方对所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962.html -
了解详情
差异,在不同法系、不同国家中是不同的,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之间的联系则主要表现在:1、二者都是证据制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 问题,还需要立法机关的立法完善。 综上所述,在现代社会中,单纯依靠一种标准来分配证明责任恐已难当其任,合理的选择是在实现实体一般公正的前提下综合考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2672.html -
了解详情
适用是定罪过程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证据绝无跨越事实认定而与法律适用直接联系的可能。以下笔者将证明对象、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这三者之间亦密切相关)与 与逻辑法则去判断证据和事实,求得合理的心证;帮助他们运用唯一性和排他性标准作最终的事实判断,以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20] 学术界对于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44.html -
了解详情
指事物,包括作为认识或行为对象的人。明确司法证明的主体和客体,对于制定证据规则以及研究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一)司法证明 事实混淆起来,因为这个事实本身就是案件事实,再称之为证据事实,纯属多此一举。 如前所述,证明客体是未知或者有争议的案件事实。如果是已知或者没有争议的案件事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33.html -
了解详情
证明责任乃事实存否不明情形下的法律适用问题,而非单纯事实证明的问题。进而言之,证明责任与诉讼中具体的进展状况无涉,纯系当事人提起诉讼之前业已客观 防御体系的作业。要件事实理论的制度前提乃大陆法系的成文法传统,因此就证明责任的分配标准而言仍然紧扣实体法的法条构造,但由于日本民法典订立伊始便没有考虑到证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51.html -
了解详情
二是实质上或客观上的证明责任。[3]虽然两大法系在证明责任的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大陆法系的主观证明责任与英美法系的提供证据的责任之含义相似,均为行为 一纸空文。而更为重要的是,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可以自我授权,将非法证据的证明责任分配和证明标准设定的自由裁量权完全委诸于追诉色彩极为浓厚的法官,导致非法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856.html -
了解详情
,举证的内容划分为两部分:关于行为及其违法性的证明和关于与行为相关的主观犯意的证明。对关于行为及其违法性的证明责任仍由控方承担;但是对犯罪者的主观心态 的证明责任、被告(辩方)原则上不承担证明责任;二是证明标准低于实体事实的证明标准;三是证明难度相对于实体事实也比较容易。具体看,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事实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645.html -
了解详情
而出现真伪不明的情况(从这一个角度来讲,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是针对同一终极指向对象而对立适用的两个概念)。 大陆法系国家的裁判采逻辑的 英美证据法[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6:20. [26]肖建华.民事证据法理念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5. [27]R.A.Posner,An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42.html -
了解详情
另一回事,进行审查判断,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根据是从定案的角度提出要求,与规定什么是证据并不矛盾。所以,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概念无修改的必要,更何况 是法律根据客观存在和诉讼规律所确定的,要求是强调达到标准的主观希望。至于证明责任就是提出证据予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它与证明标准也是两回事,在证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294.html -
了解详情
也存在例外。有时对于特定事实特别是被称为积极抗辩的问题,就要求被告承担说服责任。[21]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72条的规定:一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 制度方面下功夫,使控诉方履行说服责任,达到证明标准,这才是刑事和民事案件案结事了的关键所在。准确、公正、和谐与效率是证据法的价值基础,审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37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