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就是失职或渎职,因而释明权又是法官的义务。 二、释明权的行使时间和内容 法官释明权的行使贯穿于民事诉讼的始终,自立案、审判至执行,各诉讼 ;④对于发现原告漏告被告,或应追加必须共同进行诉讼的当事人,法官应告知当事人可以追加及不追加的法律后果,使当事人明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如原告甲起诉被告乙酒店,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8837.html -
了解详情
国家干预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种偏颇的观点:持国家干预主义论的学者认为,法院代表国家对民事诉讼活动进行国家干预,是社会主义民事诉讼区别于资产阶级民事诉讼的主要特征之一 第3条第1款、第35条第1款分别载明: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8174.html -
了解详情
等问题而涉及到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文章中,对此问题的诠解也大抵皆为歌功颂德式的正面铺陈而少有理智批判的佳论。因而,在我们 直接利害关系人各执一端而形成攻守关系,乃是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民事诉讼的基本运作模式。在此架构之内,民事诉讼直接表现为当事人双方所提供的本证与反证之间相互较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5016.html -
了解详情
、进行到结束,均由法官主持和控制,且是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所行使的职权行为。在民事诉讼调审分离制度中,调解程序结案同样不例外,它 院长肖扬》,载中国法院网,2004-03-11。 9、佚名《论民事诉讼中的调审分离》载//lunwen.lawtime.cn,2006-10-26。 10、佚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459.html -
了解详情
从而保证审判活动依法进行,防止和纠正错误裁判,确保司法公正,因此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任何抗诉,人民法院都必须无条件无怨言地裁定再审,否则就是违法。我们认为,该观点 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制定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首次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和证据失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261.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职权的有机结合、均衡分配,是世界各国民事诉讼的发展方向。我国的民事诉讼改革,也应当通过合理分配诉讼程序中当事人权利与法官权力为基础来构造,在贯彻落实当事人 ,由法官审查决定;并且,经法院调查证据而未能收集到的,仍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并非由法官承担。 四、结语 在当今世界,单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091.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不能随意撤回自认或者再作相反的主张。一方面根据民事诉讼的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在诉讼中实施一定的诉讼行为后,没有正当的理由不得随意实施否定前一行为或 辩论终结前撤回自认。自认具有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效力,免除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必会使对方当事人获得诉讼中的利益,如若对方放弃这种利益,是对其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332.html -
了解详情
里程碑的意义。证据制度的改革对我国民事诉讼的体制性调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宣示着我国民事诉讼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预示了当事人陈述之地位将发生相应的 证据。要求其提供相应之证据以证明该要件事实的成立,否则适用客观举证责任之规定,由主张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这一处理思路可以进一步简化为这样一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998.html -
了解详情
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取证就成为必然。 从民事诉讼的发展趋势上看,人民法院越来越在扮演一个居中裁判的角色,强调当事人的举证,只有当事人不能取证而案件审理又必需的 调查取证的当事人达成默契,帮助其达到目的。这对另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甚至对公平、正义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 三、反驳证据、新证据与举证期限的悖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623.html -
了解详情
的证据交换有着自身的特点。 稳定性。民事诉讼的证据包括所有能够证明争议标的真实情况的事实,而民事争议的标的往往可以由当事人按照自己意思进行处分,故而,民事 的证据材料。此外,涉及到商业机密的证据材料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也可不进行证据交换。 除了当事人举证之外,证据规则第22条和第23条还规定人民法院可以依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49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