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国的这一立法在学理上、实践上仍然有相当的问题。 (二)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 英美法虽然在形式上并不区分物权和债权,但所有权变动规则与大陆法系国家 善意的条件非常宽松,就不动产物权而言,只要第三人取得的物权是在不动产登记簿中登记的物权,就可认定第三人的善意,不要求第三人应实际阅览土地登记簿,不要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4189.html -
了解详情
,著作权质权登记中亦应增设异议登记制度来暂时中断公信力,排除第三人善意取得,维护真正权利人的利益。 异议登记,是指登记机构对利害关系人针对登记正确性提出的 日期间届满后,申请人未起诉或未申请仲裁的,为明晰登记物权的真实状态,登记机构是否可以依职权注销异议登记的问题,学术界和实务界存在争议。[43]仅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3354.html -
了解详情
一个过渡性的手段,存续时间也颇为有限,登记的最终目标仍然是保护将要取得的物权,预告登记不过是物权的预留登记。预告登记本身可以看做是对本登记所载物权的限制, 而言的,只有义务人才是相对人。而法院并不是抵押关系的主体,当然也就谈不上相对人的问题。法院应抵押权人的请求,对抵押物实施扣押行为,以帮助抵押权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502.html -
了解详情
,乙基于甲占有金表而与其交易自应受公信力的保护。另一方面,法律对乙善意取得的要求仅仅是甲占有金表及乙属于善意,并不以乙查阅该金表是否已登记为必要条件。 甚至不合理之规定亦然存在。如该法第49条因为对抵押权追及效力的否认而倍受学者批判。而对于动产抵押的公示问题,由于我国当时关于公示制度尚未进行透彻的研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480.html -
了解详情
主义,而采原因行为(买卖合同)加登记(交付)的折衷主义,以登记的公信力原则(第29条)和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第145-147条)保障交易安全。7、 的统一和登记机构与行政管理脱钩的问题,物权法将难以发挥作用。7、建议贯彻对不同所有制的财产平等保护的原则,不允许对某种所有制的财产予以特殊保护。国有企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513.html -
了解详情
共有,是14个条文,也比较详细。另外还有第九章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规定所有权取得的特殊方法,如善意取得、拾得遗失物、埋藏物、先占、加工等等,共18个 依法行政。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依法行政并不首先是行政程序的问题,首先是公权力的界限划在什么地方的问题。公权力有没有界线?界线何在?靠什么去限制公权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90.html -
了解详情
相同。具有公信力的强制执行行为,不适用民事法律行为取得的憎爱分明权的原理。如拍卖物为动产,民法有关第三人善意取得的规定即无适用余地。即在拍卖物为第三人 法第98条规定,对于不动产用益物权,由拍定人承受之;担保物权,除拍定人与抵押权人另有合意外,因拍卖而消灭[9](P13)。在公法说下,拍定人取得拍卖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762.html -
了解详情
登记财产的正式合同对第三人的效力;有关善意及有关意外事件发生时合同的落空。虽然第6编大部分内容涉及那些在旧法典内尚属空白的问题,但其篇幅并不比它 物之上已设定限制物权,允许该物继续处于债务人控制之下的债权人并不能取得一项有效的抵押权,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该物进入到债权人的控制下为止,如果那时他善意地信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032.html -
了解详情
因违反先契约义务而承担赔偿责任。若标的物为不动产时,台湾民法第767条规定,其抵押权不受影响。《美国统一商法典》由于主张担保权益扩大及于标的物处理后的任何收益, 出卖人之取回权明显会与第三人之留置权产生冲突。首要的问题,是第三人的留置权会否因善意而取得。对此,我国法无明文,但从比较法角度看,台湾民法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470.html -
了解详情
的意思表示不发生关系,只要转让行为符合已经抵押的动产之转让的生效要件,或者因有善意取得制度适用的,其转让有效,抵押权人不得以未经其同意而主张抵押物的转让 可以行使物上代位权,对抵押物可行使追及权,这时必然发生抵押权人如何行使权利的问题。在日本,抵押权人应当如何行使权利,有“两权选择并存说”和“两权重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34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