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关注,最高人民法院也于2001年颁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司法解释。 诚然,这样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缓慢推进型的有益之举,但是时务界对 ,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 陪审员在执行陪审职务时,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义务。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202.html -
了解详情
,王利明先生认为,对于一般过错推定,我国民法通则并没有作出明文规定,而采取的是特殊过错推定,比如在我国民法通则第121条、122条、123条、124 了,此时也就无所谓认为被告方具有过错了。据此,我们认为,对于产品侵权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实行的是举证责任倒置,实行倒置的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99.html -
了解详情
的对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2001年11月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基本确立了这一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二、 问题,标准仍然不够清晰。为了尽可能精确地说明证明标准,西方学者用百分比来形容证据优势,将其解释为51%:49%或者75%:25%,将合理怀疑解释成5%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83.html -
了解详情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则》)已开始正式实施,该司法解释在总结以往司法实践、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民事 ,该种理解不能涵盖败诉风险由不负结果责任一方当事人承担以及在案件事实清楚时的败诉风险承担问题,尤其是无法解释事实清楚时结果责任负担方亦可能承担败诉风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820.html -
了解详情
形式上的,第二层含义为实质上的,只有以法律后果为支撑,限定期间才不致落空。我国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其中“不提交”概念范畴不清,学理上,“不提交”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情形:一、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有能力提交而不提交。二、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56.html -
了解详情
患者的合法利益。二、医患双方举证责任的分配如何实现法治对“公平和效率”的追求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2年4月1日正式实施 适用和司法目的实现结合起来,避免顾此失彼。在最大程度上,给予身体受到医疗损害的患者经济上补偿和保障。笔者建议,为避免、最终解决医患矛盾,作为医疗机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67.html -
了解详情
随着最高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出台,理清了困扰审判工作已久的一些问题,弥补了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规定的不足,为我国民商事审判设定了一 、监督,一审终审势必使错案率增加。3?确权程序实行审执合一制度。即确权或确权诉讼为债权分配打基础。登记债权或未决债权经确认,便进入债权分配程序。虽然关于确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340.html -
了解详情
滋生司法腐败。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之第五章是审判系统内部建立有关民事诉讼认证规则的一次积极尝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 ]参见肖建国:《人民法院报》2001年10月17日。[4]刘金友主编:《证据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第116页。[5]陈瑞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524.html -
了解详情
传统的审判方式中,法官为做到开庭时心中有数,不惜一切在庭前大量调查、搜集证据,并以此为由与当事人广泛接触,极易失去中立性和公正性。为克服此弊端, 当事人应承担其他当事人因此而增加的诉讼费用;当事人在终审辩论终结结束后,不得再提出新证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对“举证时限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73.html -
了解详情
的执掌者也可能利用公权力来谋取私利。检察官为了搞清案情与一方当事人不得不过多的接触,其不良行为则难以规制,而当事人为了让检察官为自己办事往往花钱以 页。[22]包括31个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23]“新的证据”的界定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详细阐述。[24]同17,第275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83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