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只是断言:当真伪不明时,法官必然会作出不利于该当事人的判决,但不是因为他承担证明责任,而是相反:是因为在对要件特征不确定的情况下 决定,而是在诉讼之前就已经固定地分配给一方当事人,所以他必须证立,依据一定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败诉风险理应如此分配;第三,证明责任规范决定了败诉风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371.html -
了解详情
合同,而是变更所有人与第三人买卖合同的主体,这种裁判方法和判决的执行都不会有法律上的障碍。因此,承租人可以请求依据所有人与第三人签订的买卖 ,认为自由心证完全是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东西,它扩大了“资产阶级法官判断的任意性,助长了资产阶级法官的擅断”。事实上,法官对证据的判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主观对客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215.html -
了解详情
部分的当事人主张而言是事实认定,相对于裁判主文部分的裁判结果而言是事实依据。那么,事实认定与事实主张之间、与法律适用之间、以及与权利主张和回应权利主张 制度的效果)。 2.在法律文化层面上 我国法官的职业权威尚未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在这样的背景下设想一个法官或审判庭个人的判决,可以在不经更高权威确认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651.html -
了解详情
,可以为上级法院审查,上级法院也在事实审法官适用法律错误的情况下,推翻(reverse)或者搁置(set aside)原来的判决,并将案件发回事实审法院重新审理;而 ,本文将转换视野,以英美法为进路研究补强证据规则的程序地位。 二、补强证据规则的依据及表现形式 既然证据可采性与证明价值分属于不同的领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329.html -
了解详情
证明时,法官才能认定权利存在,作出有利于主张合同权利存在的一方的判决。若该要件法律事实不存在或存在与否真伪不明,法官就不能认定合同权利存在。(3)法律将行为能力 也仅是稍低于而已,并不意味着当证据表明一种可能性稍大于另一种时,法官便可依据如此不充分的证据认定待证事实存在。第四,如果把证明标准定得过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7343.html -
了解详情
的关键是看司法者行使职权是否有法律依据,是否违反法定程序;损害事实可表现为权利受损害、利益受损害或权利和利益同时受损害;因果关系则表明,必须是司法 内容也可以大幅度简化,不必像实体性裁决结论那样,过于严格要求法官给出充分的判决理由。 7.程序性裁决的再救济 如同实体性裁决一样,程序性裁决也不能一经作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4075.html -
了解详情
应裁判的重要事项有遗漏;4.当事人的自认是在他人实施违法行为的情况下被迫作出的。法律根据方面包括:1.作为原判决、裁定依据的判决和裁定已经被撤销或变更; 的认识判断有较大影响。也就是说,在法官不故意、不过失情形下,这种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同样的事实、相反或者相异的判决,且存在一定数量。对于这些裁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2204.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可以变更诉讼请求。据不完全统计,厦门两级法院依据该条规定告知当事人变更诉讼请求的案件有31件。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该规定在适用中引起法官的许多争议与困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案件尚未判决前,告知当事人人民法院对案件的看法是否违反了法官保持中立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1767.html -
了解详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2款及第120条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地方各级法院完全可以根据这些法律规定和出相应的判决。由于缺乏我们在上面建议的 。同时,考虑到最高人民法院有权通过审判监督程序撤销、改判各下级人民法院的判决,因此下级法院的法官在审理同类或类似案件时必须对《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公布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400.html -
了解详情
纠纷的裁判过程分为感性理性综合三个阶段,并分别加以研究。[10] 二 民事纠纷审判的开始:直觉判断 (一)感性和直觉判断 感性是相对于理性而言,它指的是 的事情。在许多案件中,法官在依据法律规定做出裁判之前,心中已经有了依据人情事理做出的实质判断。多数案件的判决,依据法律规定做出的判决结果,于此前依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912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