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有权自行决定采取何种强制措施以及如何变更强制措施。对此,最高人民法院的上述“解释”第六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根据案件情况,可以对被告人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决定逮捕。合议庭或者独任审判员认为应当对被告人撤销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应当报请院长批准。”第七十五条规定:“人民检察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724.html -
了解详情
有关自白的任意性以及真实性等要求的适用。对此,有学者认为这种做法不能保障被告的权益和司法的公正性。[2]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种制度设计恰恰体现 ;最后,我国刑事诉讼法不仅规定了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还规定有拘传这样一种未附加任何证据条件以及可能的量刑方面条件的强制措施。因此在理论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675.html -
了解详情
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第162条规定了“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废除免于起诉 典型的“由供到证”型②。侦查机关在获得案件线索后,大多是对嫌疑人直接采取拘传、搜查、拘留等强制性侦查行为,在获得嫌疑人口供后进一步收集证据。据笔者调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662.html -
了解详情
可作出不起诉处理,否则仍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实践中绝大多数暂缓起诉的案件,被告人均履行了法定要求,因而从有效追究犯罪、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以及从公益的角度出发, 保证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可以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强制措施有五种,即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逮捕和拘留,其中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942.html -
了解详情
中使用行政强制笔者总认为有其不妥之处);而当特定的人被侦查机关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刑事拘留、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时,其身份转变为了“犯罪 权、健康权、生命权等在内的复杂客体。笔者认为随着刑事程序法理论研究中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不受强迫自证其罪之权利”的重视,我们可以重新对刑讯逼供罪的侵害客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716.html -
了解详情
一是证人无理拒绝作证制裁制度缺失。我国刑诉法并无规定证人不作证如何,所以是否可以采取拘传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训诫、具结悔过或者处以罚款、拘留等措施作为无理拒证的制裁是 来保障完成的,而中国的法律救济制度远未完善,在司法实践中极有可能因被告家属拒绝作证,而使得原告的利益受到损失而得不到任何救济和赔偿。而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99.html -
了解详情
,严格意义上说,不是妨碍执行强制措施问题,对拒不执行的民事强制措施只有拘传、罚款和拘留,尚不包括刑事的处理。以拒不执行法院裁判罪对行为人的处罚 国家侦查机关所代替,这种诉讼主体之更替是案件当事人始料不及的。原案件的诉讼(原告被告)一方主体视为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案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民商、行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413.html -
了解详情
,对被告人身体或财产进行搜查、扣押,因此所获资料,在联邦最高法院不得作为不利于被告的证据,从而在美国首次性地设立了违法证据排除法则。开始这一法则只适用于 )讯问犯罪嫌疑人、证人,侦查人员少于二人时取得的口供、证言;(3)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超过12小时取得的口供;(4)询问多位证人时,没有个别进行询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002.html -
了解详情
限制登记、冻结财产、限制经营、缴纳保证金等强制措施,以区别于针对自然人所采取的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第三,我国1997年刑法 应明确单位犯罪案件的地域管辖。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地域管辖以犯罪地管辖为主,以被告地为辅;以先立案法院为主,以主要犯罪地法院管辖为辅。但是单位犯罪有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917.html -
了解详情
财产的刑事犯罪,往往有匿名举报或具名的举报,侦查方是依举报材料而决定的传讯、拘传措施的,为了证实案件的真伪,侦查方有义务向律师展示举报材料,从而使律师对 正确方向。5、律师有权举报侦查方的刑讯逼供和变相的刑讯逼供。现在往往是被告当庭向法官辩解,在侦查阶段存在刑讯逼供,因他们是被限制人身自由的,而往往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809.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