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对方一人重伤,一人轻伤。一审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分别判处胡某、唐某有期徒刑5年,其余5人有期徒刑3年。上诉人上诉中提及一审判决量刑过重。二审法院评析认为, ,这有违刑事诉讼的基本原理。{8}另外,发回重审还存在不清、不足的认定标准不明确、不统一,反复多次发回,造成案件久拖不决等弊端,以致有学者主张取消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1623.html -
了解详情
湖,时间不足半小时。根据2006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只有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24小时以上的,才应予立案。虽然这一规定仅 1款的规定,可以对其减轻处罚。但是,减轻处罚是在法定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在本案中,根据《刑法》第238条第2款的规定,应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554.html -
了解详情
湖,时间不足半小时。根据2006年7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只有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24小时以上的,才应予立案。虽然这一规定仅 1款的规定,可以对其减轻处罚。但是,减轻处罚是在法定刑幅度的下一个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在本案中,根据《刑法》第238条第2款的规定,应当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4257.html -
了解详情
矛盾,未能形成严谨的、排他可能性的证据链条,达不到起码的刑事证明的标准要求,人民法院即使不认定A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也应当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 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由,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都较小。 综合上述法定、酌定量刑情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4642.html -
了解详情
生命权在内。第一,第234条故意伤害罪本身就包括了四种具体伤害结果:致人轻伤、致人重伤、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和致人死亡,该条第 构成普通罪名,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重法优于轻法原则仍然贯彻了先定罪后量刑的思路。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在于目前我国人民法院的刑事判决书对于定罪量刑欠缺详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0226.html -
了解详情
在适用法律的方面笔者认为有以下特点:1、适用民事法律的有限性。2、证明标准的双重性,认为故意伤害案件的被告人无罪不能等同于被告人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在 其他致害人的损害结果的形态区分,分为死亡结果和身体、健康受侵害(重伤和轻伤)的结果。赔偿权利人包括直接受害人和间接受害人,需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098.html -
了解详情
可能构成犯罪。研究犯罪客体有助于我们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有助于准确定罪,有助于正确量刑[28]。批判意见认为,通说的刑法理论将客体作为犯罪成立的首要条件,所谓 能否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一个标尺,只是重要标尺,但是,它却不是唯一的标准。当前刑事和解理论和实践误入歧途的原因有二:一方面过度重视被害人的地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6587.html -
了解详情
、(危险)状态因素、结果因素;以某一因素的纵向关系为标准,可以分为情状、情节、要素内容等,如量刑情节下分结果要素,再下分数额内容。 在我国刑法中 因为法条的规定没有要求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结果犯,因为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要求伤害构成轻伤才追究刑事责任。但从加重犯的角度讲,这样的分歧没有实质影响,只是在基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182.html -
了解详情
但我国刑法并未规定交通肇事逃逸罪,仅将其规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①]。我国刑法第123条在规定违法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 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该解释为我们区分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提供了标准。也就是说,单纯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处罚;具有将被害人带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4354.html -
了解详情
被普遍认为是司法理性和司法公正的敌人,法院应当尽量避免受其影响,在定罪量刑中不应当考虑。[1] 当法院系统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2]的口号满天飞,法学界以 这些明显情绪宣泄的用词,他们的意见是理性的吗? 这里涉及一个理性的判断标准问题。如果以一个法律专家的眼光来看,公众的很多意见可能是不符合法律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4962.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