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版,第395 页。 [2]参见马克昌等主编:《 刑法学全书》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第130 页。 [3]参见高铭暄、马克昌主编:《 己经达到了刑法规定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即被认为具备了刑法所规定的社会危害性马克昌等主编:《刑法学全书》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年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0539.html -
了解详情
损害和因神经受到重大刺激造成神经功能障碍而发生的精神损害,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技术和现有法医的鉴定方法是完全可以鉴定出来的。但是对于精神损害的鉴定制度 。因此,有必要将死亡赔偿金列入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 [1]樊崇义:《刑事诉讼法学》,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 [2] 《广西审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559.html -
了解详情
《合同法》(1999年10月1日) 4.11《关于延长和修改两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协议》(中美,1991年4月12日签订) 4.12《 11月10日签订) TRIPS 4.14《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4年12月22日起施行) 4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217.html -
了解详情
条规定的非法入侵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对象仅限于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其保护范围过于狭窄,也计 算机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在 等机构等计算机信息系统都纳入刑法保护范围。 (2)严格限定网络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年龄 网 络黑客往往是青少年群体,因而网络犯罪主体开始出现低龄化的趋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6069.html -
了解详情
会再犯罪,却是无法准确预测的。这是导致犯罪控制盲目性的原因所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解决这一盲目性的技术条件已经基本具备。电子技术为犯罪统计提供了 为经济发展服务。 (二)犯罪控制计划的编制机构 由于犯罪控制计划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执行方式有密切关系,与犯罪者人身自由受限程度及对被害人和社会利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5376.html -
了解详情
历史记录。 由于计算机犯罪的证据极易湮灭,可能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消失无形,而一般刑事案件中,犯罪者要处理凶器、血衣等这些可为证据之物可能需花数十 锁链,环环相扣、相互印证。 (二)审查和采信计算机犯罪证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立法的相对滞后,必将导致我们在审查和采信计算机犯罪证据过程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466.html -
了解详情
权利可能因种种原因而丧失,如财产权可能因处分而转移,公民的政治权利可能因受刑事处罚而被剥夺,而公民的环境权则是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 。正是由于这种 的视野开始从自然科学领域向社会科学领域拓展,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教训和单纯地科学技术手段难以奏效的现实迫使人类寻求管理环境的途径。《人类环境宣言》的发表标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7039.html -
了解详情
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 然而,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EMAIL、MP3、电子 等犯罪行为的犯罪人,相当大一部分是未成年人,因而适当降低未成年人实施计算机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或者是为未成年人的此类犯罪设置单独的刑罚制度,例如禁止、限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9029.html -
了解详情
应当运用刑法的立法规定 , 对与暴力犯罪作斗争,实行正当防卫的公民 , 给予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 [l] 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全书》 .上海 : 科学技术主线出版社1999. [2] 肖扬《中国新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8. [3] 段正坤《中国律师资格考试大纲及必读法律法规汇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7708.html -
了解详情
of novel scientific evidence:Frye v.United States,a half-century later,80 Colum.L.Rev(1980).)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一些已在实验室中被证实对查明案件事实有较大帮助作用的尖端技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986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