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现实生活看,存在着一系列与占有制度相关的问题,如所有人是否可以向善意第三人要求返还原物、保管人是否可以向侵权人提起返还财产之诉、诉讼时效届满 人正是通过将其财产交由他人占有和使用而取得效益。虽然通过法律行为取得的对于他人财产的合法占有可以得到债权法上的保护,但按照传统民法理论,债权具有相对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45.html -
了解详情
制度,就是要将国有企业改造为公司,于是产生我国物权法是否应当规定公司法人对其财产的所有权的问题,理论界对此确实也存在不同看法。关于公司财产,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一 其他物权稍弱,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其所具有的物权属性。事实上,整个物权的追及性随着善意取得制度的建立已经大大减弱,尤其是在动产方面,其追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009.html -
了解详情
客体在法律上的结合,如设定土地使用权、抵押权、质押权;2、物权的变更,指物权内容和客体的变更,而主体的变更指物权的取得和丧失,因此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无权处分即可。另外,如果第三人不知道对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则不属善意取得制度的问题,如果误信对方无权代理为有权代理,亦无善意取得制度适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713.html -
了解详情
增加集合抵押和浮动抵押等规定。以进一步充实抵押权制度。 (八) 关于占有、交付、不动产登记、即时取得、时效取得的体系位置的安排问题 审议稿是以“物权的 平起平坐,而放置在“担保物权”之后。除此之外它又在“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这一章中规定了动产和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笔者觉得这种体系安排具有可取之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606.html -
了解详情
不受其约束,这就不能很好的保护抵押权人的利益。因为合同无效,受害人无法要求违约赔偿。那么在采登记对抗主义的场合,问题是否得以解决了呢?回答也是否定的 就我国的物权立法而言,我们应承认物权行为的独立性,鉴于物权行为的无因性受到诸多批判,而且其功能亦可以由公示公信、善意取得等制度来弥补,故予以抛弃。 参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375.html -
了解详情
供役地成立观望、通行、引水等得同时行使之地役权,则彼此并存,亦不发生优先问题。惟抵押权因登记之先后而定其次序。然此为物权之次序,即为物权效力强弱之 物的人与物权人有无直接关系,除非其根据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或者取得时效而依法取得了标的物的物权,否则,物权人均得“追而及之”。在此,物权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910.html -
了解详情
世权性质,而且由于它不会受到善意第三人追夺的危险,所以就不存在交易安全与否的问题。从比较可知,第二种养殖权的设立或取得应采用公示要件主义。 (二 ,须经主管部门许可,因为一旦抵押权实现,会导致渔业权主体的变更。 上述变更是基于法律行为发生的,除此之外,还有非因法律行为发生的变更,其中主要是因国家行为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738.html -
了解详情
的一般规则,故不动产所有权规则群主要规定静态权利内容,动产所有权规则群主要规定善意取得等特殊的权利取得,而瑞士物权法没有这样的安排。(3)与德国、日本的安排类似 担保物权中规定了三种类型,即可逆式土地债务(实物负担)、附属型的抵押权和独立型的土地债务、定期金债务。从属性上看,实物负担介于土地用益物权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618.html -
了解详情
在具体制度设计中,要为第三人的信赖提供合理的制度基础和保护。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动产交付制度、不动产登记制度、取得时效制度等都体现了维护交易安全、 简称草案物权编)并没有充分地贯彻该原则。特别是关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立法设计,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该草案“物权编”第15条、第252条对物权变动的效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596.html -
了解详情
因法院查封而使原房屋权利受限;因企业改制而使原有房屋所有权受限;因房主下落不明而被代管;因房改取得的产权不完整;因家庭婚姻关系发生变化引起产权人变化的特殊 重新设立抵押权,否则该拆迁补偿款应优先偿还银行的借款本息。否则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将连带清偿原抵押贷款的本息。 2、被司法机关查封房屋的拆迁问题: 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823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