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依法律向其他机关申请解决争议、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或改为提起申诉等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1992年7月1日施行)》 民诉意见)第139条规定,起诉不符合受理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不予受理。立案后发现起诉不符合受理条件的,裁定驳回起诉。不予受理的裁定书由负责审查立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7163.html -
了解详情
串谋。自杀者不应选择极端方式。第三(R33),法律已经赋予自杀者选择上诉、申诉等法律程序的权利,但是自杀者自己放弃了权利。第四(R34),该法官已经 纠纷案件的时候,如果有人前来旁听,有人在法院的其他法庭正在开庭,有人在法院立案室里正在准备起诉其他案件,那么,针对这些人来说,该法官的确无法想到其中有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689.html -
了解详情
检察监督的内容;从监督形式看,包括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执行监督;从监督内容看,既肩负着部分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和控告申诉案件的初查工作,又肩负着刑罚 其他工作人员赿来赿熟,往往碍于各种因素,监督工作过软。有时发现问题,理应发出书面的,因怕影响关系而改为口头,应该口头的,有的就不再提了,使监督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226.html -
了解详情
曾被认为是根治法官先入为主的妙方,但对庭前准备的过度弱化,使得诉讼从案件立案到庭审之间内产生了程序上的断层,只要是稍微复杂一点的案件,庭审质量就 授权司法部门基于向其出示的信息,包括由于未得到必要信息而受到不利影响的当事人提出的申诉或控诉,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初步或终局裁决。这与民事诉讼日益勃兴的辩论主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2373.html -
了解详情
授权司法部门基于向其出示的信息,包括由于未得到必要信息而受到不利影响的当事人提出的申诉或控诉,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初步或终局裁决。世界两大法系的审前程序都建立 。后又推行“一步到庭”、“直接开庭”的改革,但审前准备过度弱化,案件从立案到庭审之间出现了程序上的断层,只要案情稍微复杂,就要重复开庭,与诉讼效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107.html -
了解详情
、将起诉书、自诉状、附带民事诉讼副本、传票、开庭通知书及刑事诉讼被告人权利告知书送达被告人或其法定代理人,将开庭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时, 委托诉讼代理人;认为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有权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鉴定权;对不起诉决定不服的,有权申诉或起诉;回避申请权; ...
//www.110.com/ziliao/article-6550.html -
了解详情
的一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立案。行政主体通过行政检查发现行政相对方个人、组织实施了违法行为,或者通过受理公民的申诉、控告、举报,或由其他信息渠道 。调查取证主要通过检查、讯问违法相对方、询问证人、暂扣违法行为嫌疑人的物证书证等方式进行。此外,行政主体在调查取证过程中根据需要还可以进行鉴定、勘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1416.html -
了解详情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只能是涉嫌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案件。对于检察机关负责立案侦查的国家工作人员实施的贪污犯罪、渎职侵权犯罪案件,除非同时涉及特别重大 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辩护律师在侦查阶段可以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代理申诉、控告,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向侦查机关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和案件有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17628.html -
了解详情
若干问题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9月12日发布了《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2003年发布了《关于适用 的问题便有了统一的认识,即使在案件宣判后一方当事人不服判决上诉或申诉,形式上当事人的诉权可以得到尊重,而在实质上却剥夺了当事人的权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750.html -
了解详情
宣读法庭规则、核对当事人身份、询问双方要否申请回避,然后取证,然后要求双方重述其申诉和要求,而后答辩,最后方才进入调解程序,一项、一项地重复双方已经达成的 应由两人分担的条款。但因为这个纠纷并不涉及财产,法庭只收了50元的立案费。(2004,349号)另一个案例同样(2004,292号),并合理地采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4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