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时,如果这些行为之间彼此没有任何联系,我们当然只能就各个行为来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但是如果这些行为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我们就不能孤立地认定各个行为是否 ;刑法第347条规定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等,都没有规定在犯罪过程中同时实施其中数个行为时如何处罚。在司法实践中,对同时实施选择性罪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215.html -
了解详情
极力保持控辩平衡的倾向。大陆法系国家刑法理论的合理性更是不可否认:认定犯罪的过程是三段论推理,所以要首先确定大前提,由一般到特殊,从原则到例外。我国 ,黄道秀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第184页。 13.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14.对此更为详尽的分析,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58.html -
了解详情
认识,是抢夺罪准用抢劫罪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如果将行为人在实施抢夺犯罪过程中所携带的器械认定为凶器的话,则构成抢劫罪,反之则只能构成抢夺罪。 佩带的枪支进行抢劫的行为。据此,司法解释中对行为人故意将枪支外露进行抢劫的犯罪是作为标准抢劫罪的一个加重情节予以看待,因此对于故意外露其他凶器进行抢夺的行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931.html -
了解详情
,犯罪构成及其要件,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共同犯罪,以及一罪与数罪等犯罪问题。刑罚总论依次论述刑罚的概念和目的,刑罚的 民主化以及文化的非多元化、个人的非原子化,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成为中国从苏联直接接受犯罪本质的社会危害性说的终极原因。自由主义思想家哈耶克指出,特定的经济制度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899.html -
了解详情
司法人员的主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1]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所认定的有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责任的事实必须与客观上实际存在过的事实一致;[2]法院判决 ,既然是作交易,就必然存在讨价还价,必然存在妥协和让步。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犯罪事实也当然在讨价还价的范围内。为了司法效率也为了更有利于解决纠纷,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66.html -
了解详情
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的历史文献中出现过Constare de delicti(犯罪的确证)的概念,它是中世纪意大利纠问式诉讼程序中使用的一个诉讼 多少个社会关系,最终,在定罪问题上产生了困难。其实,这正是说明了犯罪行为判断过程中缺失客体要件所导致的结果。因为客体要件不仅可以通过法定的明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428.html -
了解详情
来源于法律的特别规定之授权,如《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的人民陪审员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和审判人员一样行使刑事审判权力。而前述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所作的批复则 伤害结果,但这种伤害只能以轻伤害为限。[9]由此认为在刑讯逼供过程中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重伤、死亡的只能以转化犯处理,即如《刑法》第247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059.html -
了解详情
活动相对应的。但我们这里所指的神经系统活动倾向,不仅是指大脑皮层机能系统性活动的神经动力过程即动力定型倾向(如技能、习惯),还包括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所构成的人的 的决定阶段。但也有把他扩大为行为的执行阶段的意见。即认为在执行犯罪计划过程中,有时会产生意志的紧张和动摇,或产生新的动机冲突;是将犯罪决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71.html -
了解详情
或评价,就是法官需要努力完成的心理过程。但是,在整个审判活动中出现的信息,不仅仅包括构成犯罪必须具备的犯罪构成要件信息,也不仅仅包括法律规定的 吴新耀《当代西方法学思潮评析》,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 137. [36] 犯罪行为还可以细分为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主要行为与次要行为、暴力行为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1192.html -
了解详情
而不危及被害人性命的强奸罪不应当设置死刑。但对于具有加重情节或者说在强奸犯罪过程中又危及被害人性命的强奸罪,可否设置死刑,是值得研究的。对此,有 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455页。 12 参见田文昌:《我国的走私犯罪及其治理》,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1992年年会论文。 13 参见高铭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61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