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原因:行为责任概念之所以在我国根深蒂固,其原因在于行为责任与民事诉讼的实际过程相契合,它从当事人举证活动的角度来观察、分析举证责任,动态地反映了举证 46-52页;雷万来:《民事证据法论》,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版,第184页。 [19]黄国昌:《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3342.html -
了解详情
中按照一定规范或标准,将事实真伪不明时所要承担的不利后果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划分[2](206),这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在理论研究、立法实践,还是在司法 ,第36页以下;另可参见黄国昌:事证开示义务与举证责任,收入氏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以下。)笔者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9447.html -
了解详情
实时,免除负担证明责任当事人的证明责任。 4、证明标准的降低。我国内地民事诉讼证明标准与 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基本同一,都是要求客观真实,但是基于民事诉讼的私权纠纷性, ,第36页以下;另可参见黄国昌:事证开示义务与举证责任,收入氏著《民事诉讼理论之新开展》,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以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92229.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分配的原理常常被称之为民事诉讼的脊梁(backbone),[12]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对利益攸关的当事人而言,证明责任的负担是败诉的一半[13]或者说,还有法谚所云 永家:《民事举证责任论》,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62页;(德)莱奥罗森贝克:《证明责任论以德国民法典和民事诉讼法典为基础撰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629.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于契约更改或解除时有无行为能力,毋庸举证。[36]台湾的民法学者也指出:实务问题的解决上,主张契约有效的当事人,不需要积极证明自己与相对人皆有行为 能力负证明责任。五、结论尽管从民法理论上说,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法律行为产生效力的必要条件,但是从民事诉讼的角度看,依据法律行为主张权利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4621.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双方公平论战提供证据保障,使得法院裁判获得正确的结果。在民事诉讼中,双方当事人要想平等地举证、质证和辨论,进行公平地论战,就必须使双方当事人都 事实,迅速作出裁判,从而缩短审理周期,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另外,民事诉讼的发生,并非完全是由于双方当事人的矛盾所致,常常是因为一方未能保全其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7007.html -
了解详情
诉权论、既判力本质论并称为民事诉讼法学上四大基础理论的举证责任论的基石理论。证据的属性论和民事举证责任的概念论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具魔力般的吸引并 自由心证发号施令和不得显失公正是法官判断任意的证据契约之有效性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民事诉讼证据收集机制转向以当事人取证为主、法院查证为辅后,证据交换制度才获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778.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还是两种责任同时都承担了?可见,双重含义说在具体的诉讼中出现不利诉讼后果时,无法区分当事人承担的是行为责任还是结果责任。构造出双重含义说的目的 立即就呈现出来了:在刑事领域的强奸案、受贿案中,检察官的举证很困难,是否按照举证难易说让被告人承担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的性骚扰案件中,能否因为原告举证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694.html -
了解详情
的归责原则,在民事诉讼的事实认定遵循“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下,证明标准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是环境侵权诉讼能否实现平衡当事人利益、实现环境法调整目标 160)。[7]肖贤富,主编现代日本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8]雷万来论民事之事实认定与举证责任[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1992。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85.html -
了解详情
是保护当事人的私权和解决民事纠纷,实行处分原则。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原则和制度的不同也决定着各种诉讼证明标准的不同。(三)举证责任 的比较透视[J].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4。[15]王亚新,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的改革[J].中国社会科学,1994(1)。[1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47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