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伤害的弥补。第三,恢复正义理论反对政府对犯罪行为的社会回应方面的权力独占,提倡被害人和社会对司法权的参与。从报应正义到恢复正义,是对正义观念的重新 对被害人进行心理治疗 叙说理论涉及了对被害人的心理治疗,这一理论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中的自由联想。传统对抗式的法庭审判通常会引发刑事被告人的强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020.html -
了解详情
定罪处罚;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罚。对于这一原则表述,有的学者从逻辑分析的角度揭示了其中的中国特色:西方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表述属于 要实行严格规则主义,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罚,必然不应当让它在刑罚杖下溜走,否则就违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精神,损害了刑法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92.html -
了解详情
。所谓适度,我是说,目前公认的犯罪构成理论只是在司法审理中分析判断特定的主要犯罪行为的一种便利的工具,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它并不是普遍正确的因此 父母的愿望之一,因此也是当今世界任何国家的基本公共政策之一。我国宪法关于保护儿童的规定以及根据宪法精神制定的《未成年人保护法》[2]也同样体现了这一公共政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48.html -
了解详情
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 从犯罪手段 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 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这样,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840.html -
了解详情
理由。 根据这个精神来观察我国刑法中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会发现我国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包括两部分。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 还是包括在第153条规定当中。不仅如此我们对走私罪设立的立法基础进行分析。走私罪是根据走私对象的不同来分别规定的,一种是侵犯海关管制,另一种是国家允许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839.html -
了解详情
及时防治原则是指根据未成年人生活心理尚未成就的特点,坚持治本和疏导,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任何一种犯罪行为的发生,都会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 道路。 (3) 帮助未成年人抵制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是文化市场的精神污染,二是社会的不良风气和不良影响,三是唯利是图的观念,以上三种因素都冲击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830.html -
了解详情
)根据此解说,原因自由行为的故意、过失, 乃是指基于自陷于精神障碍状态以前所存在的,使犯罪事实发生的故意或过失。其二,认为应具体分析加以确定。因为原因 如德国刑法。 2.在刑法总则中设其明文规定。如瑞士刑法第12条规定:行为人意图犯罪,而自陷于意识重大阻碍或障碍之状态中者,不适用本法第10条及第11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62.html -
了解详情
刺激,富于幻想,模仿力强,易受暗示;好胜心强,好感情用事。有很强的独立意识,但分析判断、辨别能力尚不完备,认识问题直观、片面,其知识结构、思想情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和后面要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38.html -
了解详情
防卫目的和意义角度分析 1、防卫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行为。所谓不法侵害,是指对法律保护的公私合法权益进行侵害。不法侵害的性质,即包括犯罪行为的侵害,也包括 来判断。不难想象,在防卫人突然遭受不法侵害行为的侵袭,精神处于极度紧张状态的危急时刻,要求其准确控制防卫行为的伤害程度,只能轻伤,不得重伤,这实在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204.html -
了解详情
也注意到,诉讼代理人毕竟有别于被害人本人,代理人了解案情的时间远在被害人之后。结合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分析,诉讼代表人除了向被害人了解案情外,基本上是在法庭 赔偿标准。这种赔偿既是对被告人的惩罚也是对被害人的补偿。具体赔偿额可以根据犯罪行为的社会恶性程度、被害人精神痛苦程度以及被告人赔偿能力等诸多因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787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