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排除、不受非法搜查和一系列现代刑事司法中最时髦的制度均以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为己任,甚至不惜以牺牲个案正义和实体公正为代价。可见,现代 1.恢复性司法不排斥刑事司法裁判权的行使 国家的刑罚权仍是公民权益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协商不成,检察机关仍有权力就同一刑事案件提起诉讼,进人正常司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498.html -
了解详情
4.侦查阶段的律师诉讼身份,新《律师法》第33条规定律师有权会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了解有关案件情况。而现行《刑事诉讼法》第96条规定律师为犯罪嫌疑人 12月23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十届人大的最后一次会议)议程也没有提及审议《刑事诉讼法》修改这个议案,[3]这意味着本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283.html -
了解详情
没有1人被做出酌定不起诉决定。2007年该市检察机关受理的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4,890人,最后做出不起诉决定的21人,适用比例为0.42%,其中酌定不起诉 方式,其适用的对象也往往是实施了较轻微犯罪或犯罪情节较轻微的被告人,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对其中部分犯罪嫌疑人做出酌定不起诉处理,应该说并没有突破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67.html -
了解详情
保护社会免受统治者的压迫。在刑事诉讼中,政府拥有广泛的资源,相较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政府永远处于优势地位,宪法修正案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控制政府权力的行使来 证词。公诉人主张艾萨克斯的女儿具有不可利用性,因为已有5张传票送达到她最后居住的地方艾萨克斯夫妇的住所,但艾萨克斯夫妇也不知道他们的女儿现在的下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956.html -
了解详情
法治和威慑效果而言,两个《规定》对于以威胁、引诱、欺骗方式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口供以及以引诱、欺骗等方式取得的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是否排除,采取 可以在开庭审判前或者开庭审判到法庭辩论结束之前提出排除非法证据。据此,在被告人最后陈述阶段及其此后阶段,他们不能提出排除该动议。 第二,明确了非法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60.html -
了解详情
警方指控为犯罪嫌疑人。虽然有一定的证据,但因取证程序不够严格而没能使陪审员排除合理怀疑,形成一致意见,即辛普森不一定有罪,所以最后辛普森 意义,以求更好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汪建成 《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法学院组编,2001年版。 [2]陈弘毅 《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2161.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供认不讳。但直到2003年5月,兰西县法院对这起案件仍迟迟未予审理,而犯罪嫌疑人竟然失踪,引起受害农民的大规模上访。在此期间,有案可查的上访记录就达200多次 在兰西县待了三天,这起拖了近一年的假种案不久就得到审判,被告人被判处罚款和有期徒刑。9月,两被告对一审判决不服,上诉到绥化市中级法院。瓜农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226.html -
了解详情
不立案侦察案件的知情权,但仅限于被害人直接控告的案件,若属他人报案、举报或犯罪嫌疑人自首的,则没有规定应告知被害人。而对决定立案的侦察案件,法律也未 告知书及时传达被害人,并应认真听取意见。 最后,在审判环节,人民法院的裁定、判决书应及时传达所有的涉案被害人。对被告人服判、公诉机关未抗诉的一审判决,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5530.html -
了解详情
的安全感。比如,要在个案中适用杀人偿命这样一条最简单的规则,只需要查明被告人是否实施了杀人行为,然后再进行一个以该规则为大前提,以查明的案件事实为小前提 ,审查提供的证据和是否需要继续羁押的理由。 2.权利救济机制。由于犯罪嫌疑人尚处于未得到法院最后判决确认有罪状态,因此在本质上仍属于法律上无罪的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01561.html -
了解详情
,取保候审在一般情况下,适用于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虽然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救济措施。由于在实践过程中,能否适用取保候审完全由办案人员自行决定,虽然最后要经过本机关的负责人审批通过,但这种审批往往只是形式而已,法律也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74574.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