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此时被告的主张,不过具有促使法院发动职权的意义,不适于给予抗辩之名。后者指当事人举证证明相对方提供的证据不合法、不真实或缺乏证明力,要求不予采纳。但证据方法 ,但不包括权利抗辩,即不包括抗辩权。所以,从民事诉讼的意义上而言,抗辩包括了反驳和抗辩权。二、论抗辩权(一)抗辩权概念论对于抗辩权的概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081.html -
了解详情
乃为诉讼速率原则之使然。在现代社会中,诉讼速率是现代民事诉讼的重要价值取向。以贯彻诉讼速率为主旨,就要求诉讼当事人当庭举证、当庭质证和法官当庭认证。就当事人角度 中也要载明判决理由。(见江伟、肖建国《论既判力的客观范围》一文)。1964年《苏维埃民事诉讼法典》第197条规定:“在判决理由部分指明法院所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207.html -
了解详情
权利人的权利保护。因此参与民事诉讼的所有参与人即法官、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都应该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在诉讼中客观、善意、诚实的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否则将承担 一方懈怠行使权利,如在证据随时提出主义模式下,由于对当事人举证没有时间限制,将在客观上纵容当事人一方以行使举证权利的方式来达到恶意缠讼或延滞诉讼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260.html -
了解详情
法并未明定哪些事实无需当事人举证,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适用意见》)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 获得心证时始可适用,以免动摇辩论主义之根基。参见陈计男:《民事诉讼法论》,台湾三民书局2002年8月版。第427页。 [5]杨建华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5943.html -
了解详情
有较多相似之处,但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属于民事诉讼程序,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属于行政诉讼程序,二者在行政前置程序和举证责任的分配两个方面有重大区别。 【关键词】 ,具体的受害者不明确的情况。三是规定当事人的诉权即私益诉权,新稿还同时规定公益诉权。旧稿将公益诉讼原则作为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不妥,因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82759.html -
了解详情
贝克指出证明责任制度是民事诉讼法的脊梁。[24]当今民事诉讼法学界的通说采用罗森贝克的规范论,将证明责任区分为客观举证责任与主观举证责任。所谓客观证明 的不利后果,一方面是为了让寻求权利救济者在比较容易的情况下得到支持,以保证私法的安全实施。另一方面也因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角色往往是建立在巧合意义上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23962.html -
了解详情
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262页),从而有必要进一步调整法官与当事人的诉讼权责。因此,完全排除民事诉讼的私法属性并不符合实际,这大概就是大陆法系对于将民事 的血缘关系。第二,使认领诉讼的举证变得相对简单,由于亲子鉴定技术的高度盖然性,使得以往依靠诸多间接事实定案的传统事实认定方法很大程度上变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6711.html -
了解详情
然而有仅仅为了获得沉默权、自白任意性规则而提起或者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有仅仅为了获得它们而确立这一权利的立法者吗?换句话说,沉默权、自白任意性规则如健康 被定罪,无论如何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50]在英美国家,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的界限在某些环节上以相同的原则运作,如刑事被告人的自愿承认有罪与民事被告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500.html -
了解详情
一发展进程,有人将其归纳为后列渐进公式,即强调当事人举证责任庭审方式改革审判方式改革审判制度改革诉讼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28] 从十几年来所推行的 的程序,只不过是用不同的程序保护当事人在不同阶段的同一权利;(2)民事诉讼是强制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强制执行是民事诉讼的继续和发展,二者密不可分。[48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913.html -
了解详情
及刑事诉法中大都有所规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当事人对民事赔偿部分的事实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分担证明责任,附带民事原告人和被告人都有可能成为证明主体。 三 法学》2001年第1期,第39页。 [13]参见宋世杰著:《举证责任论》,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8页。 [14]学术界曾就证明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66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