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主要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表达上的逻辑错误。从证明关系上看,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是认定案件事实的手段。[10]即刑事证明的手段与目的两者 最终以裁判者的认识为依据。这是否意味着控诉方关于案件事实清楚与否的认识在司法实践中没有意义?其实不然。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276.html -
了解详情
。全面、详细、彻底的了解案件事实应寄希望于法庭调查,不能过多的依赖起诉状或答辩状。 6、要求当事人陈述符合法律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 复杂的事实被待证,当庭确认会有难度。此时宣告待合议庭评议后认定,固然没有错误,然而也使庭审趋于散漫,分散庭审注意力。 3、庭审重在倾听,非即时回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275.html -
了解详情
法院或法官也可以在作出判决的同时,或在作出判决之后作出关于撤销诉讼保全的裁定(如《俄罗斯民事诉讼法》第138条之规定)。显然,于保全程序中的程序保障而言 诉讼立法和审判政策对证明与稀明就没有作出合理的区分,在民事保全的审理程序中适用认定实体事实的证明标准[7]。最后,简易保全程序结构中没有上诉救济,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7401.html -
了解详情
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监狱管理局: 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经过广泛深入调查研究,最高人民法院、 :“认定案件事实,必须以证据为根据”,相信这一规定在实务工作中得到贯彻后,能够澄清许多错误做法。 证据排除可揪出违法办案人员 记者:刑事诉讼法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5933.html -
了解详情
第七十九条 人民法院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如认定事实和确定责任必须以刑事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的,可以裁定中止民事诉讼,待刑事案件审结后,恢复审理民事 的,可以在刑事案件终结后,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第八十一条 人民法院民事判决或调解的赔偿数额应扣除刑事判决的赔偿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8741.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和审判实际经验,1992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第181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 :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该条规定明确指出了当事人或人民法院以非法手段收集证据的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775.html -
了解详情
释明权,穷尽证据来源,引导当事人适时提供证据。通过审查与案件有关的众多证据,来增强法官认定事实具有高度盖然性的判断。其三,对各类证据综合判断、 离婚案件因被告下落不明而公告送达,能否缺席判决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51条规定:“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038.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主义而言,自由心证主义消除了阻碍法官自由判断的羁绊,保证了法官在最大限度上认定事实,然而,自由心证主义对于事实存否不明之困境束手无策。因之,事实存否不明 该说,客观证明责任仅仅是实体法的题中应有之意。 [6]高桥宏志:《重点讲义民事诉讼法》,有斐阁1997年版,第344页。持该说的学者还有松本博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51.html -
了解详情
成为民事主体的主张也渐成民法理论界的通说。与此相对,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诉讼法却普遍规定: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非法人团体具有诉讼权利能力即具有当事人能力可以 于诉讼法且为一对孪生兄弟的事实。两法主体制度的失衡,已成二法合作调控社会关系的障碍。 同时,因有限分离论逻辑基点的选择错误,使其科学性更备受质疑。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98.html -
了解详情
因第三人介入诉讼也可导致诉讼的延迟,这时,当事人的证据仍可认定为有效。 (三)答辩失权制度对证据失权制度的救济 答辩是被告 尼希.民事诉讼法[M].周翠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55,259. [3]黄松有.诉讼指挥权正当基础与制度构建[J].中国社会科学,2003,(6). [4]吴勇.关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8296.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