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自己的意愿进行诉讼;而当事人即使按照法官的释明进行了补充或提出了新的证据也并不意味着必然取得胜诉判决。 四、法官释明制度是对程序安定与诉讼公平、正义 相同,都被认为是同一诉讼标的。例如,无论当事人依据合同法提起违约之诉,还是依据侵权法提起侵权之诉,只要依据的是同一损害事实,则被认为是同一个诉讼标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62.html -
了解详情
与修正。在德国,法官的释明义务已被上升到宪法要求的高度。《德国宪法》规定的裁判请求权与法治国家原则为释明义务提供了宪法上的依据。依此规定, 。但法官不开示法律观点,使当事人丧失法律适用的辩论权而依此作出判决时,当事人可以通过上诉要求法院改判。 综上所述,作为分配当事人与法院在诉讼资料收集层面的权能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23.html -
了解详情
机制,迫使法院(官)过分关注甚至顾虑审判的社会效果,法官要缝合法律与社会之间的断裂面,合法的判决如果引起了社会的剧烈震动、造成了群体性上访等社会不 工作指明了方向。 从我国民事检察实践来看,从1991至今,各地人民检察院依据宪法、民诉法的精神以及学理见解,单独提起了不少民事公诉案件,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曾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14.html -
了解详情
适用效力的规范。自此,《民事诉讼法》早已在实践层面被各个法院和法官的花样百出的操作手法所改变,又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所架空。毫不夸张地说,《民事诉讼法 该怎么确定?(2)没有相关法律规定可以作为判决依据,立案后怎么审?(3)由于标的物比较特殊,法律没有规定相应的执行方法,审判后怎么执行?他说:案由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5209.html -
了解详情
地深具影响。甚至有时候,法院的判决就全靠被告之陈述作基础,例如被告之自白。[4]在英美法系国家,基于当事人权利自治的传统理念,法官一般对被告人自愿供述的 公约》第15条规定:每一缔约国应确保在任何诉讼程序中,不得援引任何确属酷刑逼供作出的陈述为依据。但这类陈述可以引作对被控施用酷刑逼供者起诉的证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54.html -
了解详情
下,着眼于化解主要矛盾,不纠缠细枝末节。 9.附加条件调解法。在说服权利人让利的同时,调解书中增加约束性条款,促使当事人自觉按时履行调解书义务。2006年,该院 唯一因素,[18]而只可能是最底限的、甚至其目的也只是为法官问题处理行为提供正当化的依据以及为紧接其后的判决内容作合法性铺垫。当然,也正是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97.html -
了解详情
的利益。但是,如果自认是在威逼下做出,自认事实符合真实的可能性就极小,依据这样自认作出的判决难免会损害自认方的权益。因对方当事人、代理人的行为致使可以 适用,还会受到当事人陈述、辩论行为的影响,受到法官的经验和阅历的影响。面对同样的证据,不同的法官作出不同的判断是诉讼中常见的情形,二审法院在证据不变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983.html -
了解详情
即确定性和个别正义(individualized justice)。前者主要通过正式规则实现,后者则通过法官的裁量活动来完成。{3}(P584)正如庞德所言:没有一个法制体系 处理很难让当事人真正信服。在后一种情形下,由上诉法院在终局判决之前提前介入并就程序裁量事项作出最终裁定,恐怕是一种不得不为也更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36.html -
了解详情
商量的情况下,直接修改了判决书,将承办法官写好的判决理由和判决主文完全推翻,草拟了一个判决理由和判决主文完全相反的判决书,自己签完字后,直接送分管 的了解也限于承办法官的汇报以及卷宗资料。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庭长主观性的介入,但是仍然剥夺了当事人表达意见的机会,因此决策所依据的信息仍然是不充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629.html -
了解详情
另一成员科处刑罚他的判决是对具体事实做出单纯的肯定或否定。 所以,在他看来法官是根本没有权力解释法律,法官唯一可做的是:依据法律之严格规定对 ,有悖于正义。 所以,法律就得在实施上具有伸缩性,因为他们将会遇到各不相同的局面。如果我们执行法律时一成不变,我们就要陷入进退维谷之中,有时侯会造成非常不公平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296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