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证明标准被设定为排除合理怀疑,而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则被确定为优势证据或者高度的可能性。当然,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在诸如管辖、诉讼时效等方面还存在着其他 诉讼的运行原理,而不受刑事公诉程序的束缚和限制,如在证据能力、证明责任、证明标准等各种证据规则上遵从民事诉讼的准则。即便在刑事公诉程序无法启动、暂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590.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中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情形。 (一)制定法明确规定应由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的情形或者其他可反驳的法律上的推定。所谓推定,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由法院按照经验 了举证责任;而控诉方为了让法官采信他的主张,就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这主要是因为被告方举证的目的在于减弱或消除法官基于控诉方的证据所形成的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1496.html -
了解详情
,这种权利应该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根据《行政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原告与被告各有其举证的范围,人民法院应依职权调取有关证据。 (一)被告承担举证 ,不能作为人民法院认定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依据。 6、被告履行举证责任的标准,这就是证明标准问题,是指被告行政机关举出了什么样的证据才算履行了举证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962.html -
了解详情
下,要求法庭在量刑环节也要按照严格的证据能力规则进行证明活动,并且要达到与定罪一样的内心确信无疑的证明标准,这无疑是不切实际的要求。这从一个方面显示出 加以证明,公诉方对本方的量刑意见以及各种量刑情节固然要承担证明责任,但证明标准并不需要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程度,甚至就连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也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818.html -
了解详情
当事人理应承担证明责任等等。[8] (三)对两大法系关于举证责任分配的学说或制度的评价与选择 由于英美法系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一般认为不存在一般标准, 改革的一个共同潮流。[18]因此,反思《规定》第二条确立的当事人主义的举证责任诉讼模式的弊端,并借鉴其他国家可为我所用的实践经验,可以说,构建适合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796.html -
了解详情
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可见,电子邮件虽然采用非标准或非结构化的电子信息处理形式,但仍然可以 得到法律上的认定。这一点 可以转移的。[4]另一种观点恰恰相反,认为举证责任是确定的,不可转移。这种观点认为举证责任即为证明责任(BurdenofProof),是指诉讼一方当事人在主要事实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0438.html -
了解详情
进行自由的评价,法官根据内心确信作出事实认定前者表达的是证据的评价方式,后者则与证明标准有关。在自由心证制度下,法官在这两个方面都享有自由裁量权。但是 最高法院《民事证据规定》第2条和第73条的规定,按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作出原告(被上诉人徐某)败诉的判决。但是,二审法院没有这么做,而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8561.html -
了解详情
制造产品时,对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不符合通常的生产安全标准;也可以提出被告对产品的危险性未做出充分的警示和说明,以警示消费者和使用者 规则,其一原告应当对遭受损害的基本事实负举证责任;其二在上述基本事实得到证明后,被告必须对自己无过错及加害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300.html -
了解详情
实践中举证责任倒置的适用情形。 (一)制定法明确规定应由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的情形或者其他可反驳的法律上的推定。所谓推定,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或者由法院按照经验 了举证责任;而控诉方为了让法官采信他的主张,就必须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这主要是因为被告方举证的目的在于减弱或消除法官基于控诉方的证据所形成的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3422.html -
了解详情
标准更加严格的责任标准。在严格责任里,仍有一些有限的对责任的抗辩事由可以援引,但当事人已尽到合理的注意不能作为抗辩的理由。被告即使能够证明自己已经尽 严格责任作为归责原则的原因分析 1、为什么不能采用无过失责任作为归责原则 姑且不论严格责任与无过失责任孰优孰劣,但至少可以肯定二者是绝对不相同的。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222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