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往往因犯罪者经济能力有限而得不完全赔偿。有些刑事案件,如抢劫致人重伤、死亡案,被害人常因巨额医疗费,致残丧失生活能力,被害人生前负有赡养、 国家明确规定国家救助只限于故意犯罪引起的案件被害人。有的国家规定无论是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引起的被害均给予救助,如法国。我国的国家救助对象,无须区别加害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93298.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致人重伤的,处3-10年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处10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非法行医罪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304页。 [27] 日本刑法典第210条规定:由于过失致人死亡的,处50万日元以下的罚金。参见黎宏著:《日本刑法精义》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6840.html -
了解详情
思路严重背离了立法规律,对立法存在不应有的期待,如果明确是故意,那么出现伤害过失致人死亡的情况必然无法处理,反之亦然。外国刑法中对这种情况有两种处理模式,一 的差异,因此没有必要将这两种情况定为性质不同的罪。另外,客观上,重伤和死亡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特别是当死亡结果已经发生后,要判定行为人在行为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734.html -
了解详情
住不法侵害时,就不允许采取激烈的防卫手段。比如对于徒手的侵害,通常是无需动用器械致人重伤、死亡的。但是,如果侵害者身高力大或有武功,防卫者身单力薄,在弱不敌 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防卫过当致人伤害的,定为故意伤害罪,也偶有定为故意杀人罪或过失犯罪的。这里本人同意阴剑峰先生著述的观点,应当定为防卫过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567.html -
了解详情
的公众的重大财产,不会出现不协调现象。刑法只处罚故意毁坏财物罪,不处罚过失毁损价值重大的财产。但是,当财产属于公众重大财产,而且行为方式也属于放火、爆炸 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法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8198.html -
了解详情
。而在国外刑事立法中,非法行医罪往往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大多附属于业务过失致人死伤犯罪,是一个加重处罚的情节。由此可见,我国刑法分则在危害公共卫生一节中 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与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情况下的法定刑幅度相同,并且在现行刑法非法行医的规定之前,我国刑法修订草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110.html -
了解详情
行为,如酒后开车,闯红灯等,行为人主观方面可为故意,也可以是过失;而对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之结果,行为人主观上则只是 是其行为之动机,但该认识也未能阻止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同样存在故意。而过失系行为人实施违法行为而没有预见符合构成要件的结果或社会危害性,但根据客观情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200.html -
了解详情
准确认定死亡原因、结果与逃逸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4)行为人至少有过失。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发生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如果主观上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而 有不合法理的地方。另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主观上至少为间接故意,被害人受重伤的情形因行为人的行为而引起,行为人负有救帮助义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救助义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191.html -
了解详情
准确认定死亡原因、结果与逃逸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4)行为人至少有过失。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发生交通肇事致人重伤,如果主观上由于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过失而 有不合法理的地方。另一种观点认为:行为人主观上至少为间接故意,被害人受重伤的情形因行为人的行为而引起,行为人负有救帮助义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救助义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190.html -
了解详情
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233条 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234条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6480.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