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宣传媒介制作普遍教育和提高民众认识的节目,使公民认识到恐怖主义暴力的各种危险”。F条第13款规定:“对恐怖主义暴力的预防和控制,取决于各国之间开展有效 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三)》对新修改的刑法第114条、115条关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具体罪名爆炸罪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等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296.html -
了解详情
得沸沸扬扬的成都孙伟铭酒后驾驶肇事案,无论是罪名认定中的交通肇事罪和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争议,抑或判刑上的能否适用死刑的争议,都引起了民众的极大 依然严重。刑事政策的宗旨是排除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功能失调和避免威胁制度的危险。换句话说,它的宗旨不是实现实践目标,而是解决技术问题。毕竟,人类奋斗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3192.html -
了解详情
得沸沸扬扬的成都孙伟铭酒后驾驶肇事案,无论是罪名认定中的交通肇事罪和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争议,抑或判刑上的能否适用死刑的争议,都引起了民众的极大 依然严重。刑事政策的宗旨是排除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功能失调和避免威胁制度的危险。换句话说,它的宗旨不是实现实践目标,而是解决技术问题。毕竟,人类奋斗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3191.html -
了解详情
得沸沸扬扬的成都孙伟铭酒后驾驶肇事案,无论是罪名认定中的交通肇事罪和以其他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争议,抑或判刑上的能否适用死刑的争议,都引起了民众的极大 依然严重。刑事政策的宗旨是排除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功能失调和避免威胁制度的危险。换句话说,它的宗旨不是实现实践目标,而是解决技术问题。毕竟,人类奋斗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3183.html -
了解详情
改造以求得对先决性罪名的认识及处理的准确性、有效性的构建。 【关键词】犯罪方法;犯罪所得;先决性罪名;刑法罪名;理论解释 【写作年份】2010年 【正文】 。直接感知除了凭借感官感知外,依赖技术手段的感知仍然属于直接感知的经验事实,投放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而危险物质的判定,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危险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2029.html -
了解详情
。直接感知除了凭借感官感知外,依赖技术手段的感知仍然属于直接感知的经验事实,投放危险物质危害公共安全,而危险物质的判定,并不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危险 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04页。 [5]目前刑法学界关于传授犯罪方法罪、隐瞒犯罪所得(收益)罪究竟属于行为犯还是结果犯,认识上是存在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0924.html -
了解详情
既遂状态。 但是,许多学者对于将危险犯存在既遂状态提出了质疑。认为在刑法规定的如放火罪、爆炸罪、决水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不存在既遂状态,只是未遂 到了刑法保护法益的需要,也合理的控制了刑法干预的范围,因而这种方法较为可取。 (二)对于危险预备行为的处理 在我国刑法中,并没有像日德刑法在刑法分则中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4881.html -
了解详情
后一个时间点作为犯罪既遂的标志。笔者认为如果以这样的方法来划分危险犯的停止形态,有利于防止危险结果的发生,尽可能的鼓励犯罪分子及时悔改,起到引导犯罪分子及时中止 定罪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页。叶高峰主编:《危害公共安全罪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1页。喻伟主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908.html -
了解详情
这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四)本罪与以驾车撞人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界限两者都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都可能发生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 区别:一是主观方面不同。交通肇事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以驾车撞人的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主观上表现为故意。二是客观方面的要求不同。交通肇事罪在客观方面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6327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