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没有陈述任何东西,它们是纯粹的情感表达。”[4]所以“伦理是不可说的。伦理是超验的。”[5]而“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6] 问题是 第649页。 [50]应当指出,得以限制民事主体自由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必须最终能够落实为个人的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归根结底也只不过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053.html -
了解详情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一文中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 与国家生活关系,把民法定位于对民众生活关系的调整上。民众生活关系我们可称之为市民社会关系,其主体相互之间是平等的,没有权力、命令与服从等身份性和强制性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914.html -
了解详情
的依据是人还是物。为了方便,也为了不失逻辑的结构,我们可以认定,原初协议将个人的财产,也包括指定的物理空间范围,分配给他或她本人。原初协议确立 )。 * 实时(real time):计算机科学术语。指某物理程序处于计算机研究或控制中的实际时间;或指计算机解决某问题所耗之时间,即从数据提供入计算机开始算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588.html -
了解详情
学派的崛起,使得古希腊“权利”理论发生了某些变化。尽管斯多噶学派依然认为个人的概念应当从城邦甚至整个人类的角度来看待,但是,即使是在关注个人所具有的共性的 财产和生命时,权利人可以主张法律救济。 在哲学和法学大师们的理论中,我们可以找到权利与意志之关系的诸多阐释。例如在康德理论中,权利被认为是“意志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583.html -
了解详情
民法典》而轻视《法国民法典》现象更加变本加厉。 那么,对于一部经历了200年风风雨雨的法典,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评价它呢?本文试图将《法国民法典》置于历史大背景 的发生系因意外事故、不可抗力或其他不可归因于其个人的外在原因造成的,否则他就必须对该损害负赔偿责任。[38]1991年3月29日,最高法院根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429.html -
了解详情
的理论论述,20世纪初传人法国,二战之后才在德国得到广泛的承认。[12]我们发现,不仅《法国民法典》、《奥地利普通民法》没有规定人格权,而且《德国民法典 之间才可能存在私权,这种认识值得研究。宪法虽然是规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根本法,但个人的“权利”的性质不会因此而改变,不能因为这些“基本权利”具有限制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271.html -
了解详情
的将士因作战或其他原因已经离开了军团,但是该军团依然存在[12]. 罗马法的原始文献告诉我们:公元二世纪以后,罗马法学家们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团体人格”现象,最为明显 创作设计工作。当然,在设计过程中也提供了专门购置的设备和资金[28].那么,没有谁会认为该作品是甲个人的创作成果,也不会认为这是若干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205.html -
了解详情
、道德乃至于宗教等基本观点,取决于一定社会人们所处的文化空间和公正思想。我们认为,连体人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的法律人格定位问题,民法理论可以从探究生物学、心理学、 某一人体组织,共同依附于某一生命载体,因此是两个人的结合体。2005年5月21日新加坡鹰阁医院成功分离的印尼小姐妹安琪和安琪丽,分离前臀部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0182.html -
了解详情
认识个人并确定个人的社会地位,但是从根本上只有认识了个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才能认识社会存在的价值,也才能为社会体制的和谐构建确定正确的根据。我们所阐述的 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97.[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2.[6]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964.html -
了解详情
,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说:这个人“不”应该对他的行为所发生的损害承担赔偿的责任。另外的情况是,为了公共的利益我们可以牺牲个人的财产,但这也不能够完全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另外参见王利明、张新宝著作。 (5)张佩霖主编:《中国民事法律理论与务实》,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9837.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