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性化原则就是指在刑事司法过程中要贯彻人道主义的精神,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司法处置时,应考虑其作为人的尊严,把他们当人看待,亦即把人 ,给社会以及被害人造成安全隐患,引起社会的恐慌,因此必须严格限制。 1.刑期上的限定 鉴于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基于简易程序、刑事和解制度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610.html -
了解详情
的行为;所谓胁迫,里指犯罪分子对他人进行威胁、恫吓,达到精神上的强制、使他人不能抗拒的手段。如手持凶器威吓,扬言行凶报复、揭发隐私、毁坏名誉、加害 在税务工作中的妨害公务行为的认定上。也就是说,抗税必然表现为妨害公务,但妨害公务,包括妨害税务公务的行为并不必然是抗税。 (一)从犯罪主体上来分析 抗税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2180.html -
了解详情
(二)平等是法律原则还是法律权利 平等是法律原则还是权利?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平等在法律条文中的表述方式得出这一答案。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 人人平等原则来源于宪法,但又不是宪法规范的简单重复。它表现为,对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规定了同样的追究刑事责任的根据、同样的免除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根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1544.html -
了解详情
的宪法原则,要求国家刑事活动以保障人民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应然刑法,其最终目的在于保障人民的权利既不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也不受国家刑事司法活动的任意 放弃诉权;又如我国在坚持起诉法定主义的同时吸收了起诉便宜主义的精神,公诉机关享有一定程度的不起诉酌定权;再如上诉权的行使显然遵循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此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766.html -
了解详情
无法弥补的损失,而且也使未成年人本人及其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他们中有的觉得丢人,抬不起头来,被迫举家外迁,也有的受害人和致害人两家世代为仇,甚至 枉法,不迁就姑息,特别是不能罚款了事;另一方面要严格制裁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建议有关部门要在总结执法经验的基础上,对上述3部法律规定不明确、不易操作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9089.html -
了解详情
在醉驾肇事时,并不具有完全的责任能力。根据现代刑法责任与行为同在的精神,我国目前对于醉酒驾驶肇事的罪责评价存在着严重的体系化问题。美国法学家胡萨克 也要对特别预防加以注意。因此当行为的其它方面同时符合犯罪构成要件时,追究行为人的完全刑事责任是有现实价值的。 (二)运用原因自由行为理论分析醉驾肇事行为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875.html -
了解详情
确定着手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着手作为犯罪行为的某些特点。但是刑法上的行为是由主观意思和客观行为构成的事实,客观说完全脱离行为人主观意思仅以第三者 缺陷:首先,利用者说扩大了处罚范围。根据利用者说,只要行为人唆使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去杀人,即使其没有去杀人,也成立杀人未遂。这同已经失去支持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0022.html -
了解详情
事实;2、有证据证明该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3、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有查证属实的。 上述逮捕证据标准的三种情形环环相扣、密切联系 伤害类案件中嫌疑人正当防卫行为的忽略,把交通事故中的意外事件当作交通肇事处理等;(2)不注意查证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和目的。如对精神病人犯罪案件,不注意收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654.html -
了解详情
人亲属唯一的选择只能是倾家荡产、四处举债、筹钱保命,承受其不堪承受的精神压力与经济重负,这不仅直接违反了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以及罪责自负原则, 国家的惩罚行为预先规定了一个界限。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要比处罚已经发生的犯罪行为更有价值。同前注⒂,弗兰茨冯李斯特书,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500.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由刑事义务、刑事归责和刑事负担三部分内容构成的主张。这是因为:? 首先,刑事义务比之于犯罪行为的表述更加客观。前述几种刑事责任观之中,不少学者 :《法学研究》1987年第2期,第52页。 [13] 参见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5页。 [14] 参见曾庆敏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917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