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后果,根据英美法系刑法的归罪原则,应当以非自愿的非预谋杀人罪或伤害罪与毁损财产罪数罪并罚。非自愿的非预谋杀人既可以是由非法和危险的行为造成 解释了。 最后,本罪罪过存在争议的根源在于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理论中,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理论自身存在的易混淆的缺陷。[10]如何区分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625.html -
了解详情
刑法有交叉的问题十分重视,只有将这些问题解释清楚,对于盗窃罪、侵占罪、诈骗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诽谤罪的定性才能准确,而这些犯罪,在实践中发案率高,问题 犯罪,因此,该罪中不存在犯罪未遂的问题。给被害人造成重大损失是用来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如果实质地理解构成要件,就必须赞成后一种观点,即认为给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5201.html -
了解详情
的要素之一,这些要素决定了违法程度。[37]另一方面,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法定刑有天壤之别,如果认为两罪的违法性相同,仅仅是责任要素决定了处罚差异, ,连打3拳,如果不考虑主观违法要素,就无法确定甲的行为符合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还是寻衅滋事的构成要件。未遂犯的犯罪未得逞,是指行为人所希望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320.html -
了解详情
规定的,依照规定的规定,具体是第233条过失致人死亡罪,第234条故意伤害罪,第235条过失致人重伤罪,第266条诈骗罪,以及第397条的滥用职权 要么曲解构成要件,要么解释结论违背常理的结果的局面。 例如,通说教科书指出,故意伤害罪与其他暴力性犯罪的区别,主要是看其他暴力性犯罪的构成要件或处罚情节中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166.html -
了解详情
正犯与狭义的共犯(教唆犯或者帮助犯)不同犯罪参与类型的区分制。{1}因而,如何理解和把握共犯与正犯之间的关系,{2}便是共犯理论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 处罚感情。另一方面,假定A不是出于杀人的故意,而是与B同样出于伤害的故意,根据完全犯罪共同说,A、B 二人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同正犯。此时,即便无法查明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4030.html -
了解详情
立法。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一立法在被绑架人死亡的情况下不区分故意和过失一视同仁的做法无从实现罪刑均衡,更因为在这种一视同仁之下居然非常高压地配置了绝对确定 做到罪刑均衡之外,可能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要与刑法第234条关于故意伤害罪的规定相协调(故意伤害在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情况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694.html -
了解详情
想分清二者之间的界限,并非易事。 对于如何把握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既遂和特征,通说认为,区分故意伤害与故意杀人罪的根本区别在于故意内容不同,只有把握犯罪的故意内容 定罪不准确。 每种犯罪都有其独立于其他罪的犯罪构成,区分故意伤害罪与故意杀人罪也离不开犯罪构成。由于两罪在某些情况下客观表现相似,因此从犯罪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3441.html -
了解详情
中用力过猛而无意中造成被害人轻伤的,应按抢夺罪从重处罚;如果造成被害人重伤甚至死亡,则是抢夺罪与过失重伤(过失杀人)的牵连,如果抢夺侵犯的财物数额尚不 抢夺数额未至较大,不管是轻伤还是重伤,抑或是死亡,都仅成立故意犯罪即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抢夺数额仅系量刑情节;如果抢夺行为同时构成犯罪,则属于想象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394.html -
了解详情
对犯罪构成的本体属性进行了研究,认为按照法制或法治的常理及罪刑法定的明确要求,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只能是刑法规定本身,而犯罪构成只是一种有助于区分的 其重伤害的,可构成故意伤害罪。[96] 2.强奸罪 强奸罪在本年度也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有学者对以强奸罪为代表的性犯罪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1912.html -
了解详情
在抢劫罪外没有另设抢劫杀人罪,未将抢劫中的故意杀人与过失致人死亡区分开来,因此致死的内容不仅包括过失致死,而且包括故意杀人。例如日本刑法典第240条规定的强盗致 ,是不能成立的。其次,主张该款部分情况即暴力造成轻伤害的,是结合犯,即是故意伤害罪与抢夺罪的结合的观点,不符合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因而也是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33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