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纯粹消极的仲裁者,庭审方式也并非实行当事人主导,因为根据法典第507条的规定,在证据调查结束后,法官在绝对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依职权调取新证据, 成了突袭对方,取得诉讼优势的法宝。在刑事诉讼中,应该强调控诉方向辩方开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检察院不仅要行使公诉的职能,查证、指控犯罪,还要进行法律监督,维护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88712.html -
了解详情
义务方面,而对证明责任制度的权利方面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14]作者主张民事证据立法应当设定一定的程序性制度和程序性手段,确保证明责任的承担者能够有效地、及时 它上升到立法的高度。 [41]需要说明的是,作者在他山之石编探讨美国的证据调查与证据交换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这一主题,表面上看应归于重要制度编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53778.html -
了解详情
的不同侧面体现了保护双方当事人平等诉讼权利的需要,促进了公正审判的发展。 虽然传闻证据规则与直接、言词原则之间具有共同的理念基础,但由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法系,有 相比,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该原则所侧重的是规范裁判者与证据调查之间的关系,即对证据的调查应由裁判者亲自在法庭上以言词的方式进行,而不能进行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323.html -
了解详情
阅览、誊写。 如果诉讼双方或其中一方未有效履行其开示义务,法院可以在庭审的证据调查开始前的任何时间要求开示。日本有一判例,在一审开庭并进行了对 的一个重要问题。时任日本东京高等检察厅公审部长亲崎雄指出,“公开检察官所掌握的证据,是牵涉到当事者之间实质性对等的意义及检察官的客观义务内容这一诉讼结构之根本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40.html -
了解详情
经验。华尔兹教授说:“法官们在决定大多数相关问题时大概都根据:①关于所提证据的“感觉”;②已确立的司法判例或法典化规则——如果有这些判例或规则的话。法官有时 其进行质询。如例外情况允许过于广泛,可能使这一规则失去效用,而损害证据调查的客观性。 (六)意见规则 国外证据法中的意见规则及其有关的技术性规定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5338.html -
了解详情
程度上取决于审前活动而非法庭调查。另一方面,由于立法允许法庭调查的证据范围极其广泛,如果法官不予必要的限制,漫无边际的证据调查将会造成极大的诉讼不经济 无法“查证确实”,是否就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呢?面对诸如此类为了排除非法取得的言辞证据必须回答的问题,现行规则根本无法给出任何具体的答案。因此,随着我国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177.html -
了解详情
产生迷惘、威胁、压迫和不必要的负担及费用。商业秘密不能成为当事人拒绝证据交换的理由,但当事人可以商业秘密为由请求法院签发保护令(protectiveorder)。另 失权显然有利于不交换的一方当事人,但如果当事人通过证据调查调查出这种证据,则该证据依法是有效的,但不交换的一方当事人需对此承担诉讼费用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151.html -
了解详情
诉讼观念,这个观念的残余影响不仅关涉到诉讼状况以及诉讼的进程问题,而且还同证据立法有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证人作证问题,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于证人作证具有义务性 以及证据的确认或采纳等四个方面予以构设。笔者认为,在证据调查和收集方面,应当确立录取证词规则、当事人互相询问规则、要求提供书证和物证规则、要求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000.html -
了解详情
切实承担举证的责任。 2、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举证时效制度。鉴于我国现行的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存在明显的弊端,我国有必要采取举证适时提出主义,举证适时提出 项内容,举证时效制度才具有现实意义。 3、形成当事人调查取证为主,人民法院调查取证为辅的证据调查机制。我国的法律应明确界定当事人无法举证的“客观原因”以及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1694.html -
了解详情
责任,当事人双方[3]在诉讼中平等对抗、主导程序推进;法官并不积极、主动地介入证据调查过程,而是像竞技场上的裁判一样,居于公平第三人的立场,在两造 功能;就可行性而言,在我国现行的这个职权主义色彩还相当浓厚的诉讼制度中嫁接证据开式程序的确有些超前了。实际上,从其他借鉴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国家的经验来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7631.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