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尽管作为历史事件已成过往,但我们仍然知道它是客观事实,因而,以观念形态意义上的客观事实作为判决的依据是可以成立的。[⑧]在我看来,尽管对大多数案件的证明 以后,办案人员(机关)才不会因担心许多案件会由于证据排除导致出现证据不足无法定罪的情形,而对应当排除的证据难以割舍;才不会因害怕质证活动尤其是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754.html -
了解详情
中国尽管作为历史事件已成过往,但我们仍然知道它是客观事实,因而,以观念形态意义上的客观事实作为判决的依据是可以成立的。[⑧]在我看来,尽管对大多数案件的证明 以后,办案人员(机关)才不会因担心许多案件会由于证据排除导致出现证据不足无法定罪的情形,而对应当排除的证据难以割舍;才不会因害怕质证活动尤其是对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31753.html -
了解详情
有数额较大的表述,但紧跟着提高法定刑的依据却是造成严重后果的,法条设计的风格迥异于其他财产犯罪。这是立法的有意或无意之作,不无疑问。若有意为之,则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那么本罪的行为模式是作为还是不作为抑或是二者的结合呢?其区分的标准是什么呢?日本学者西原春夫教授认为,所谓的不作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76544.html -
了解详情
推定事实之间具有常态联系,认定常态联系必然有一定的现实依据,但这些依据是什么?目前理论界缺乏探讨,笔者认为认定常态联系应有如下依据: (1)通常经验:经验是普通人做事 故意杀人争议较大。笔者认为,该案完全可以认定:本案定罪的关键不在于赵某原先的有罪供述而在于推定的合理运用,乔某死亡时只有赵某在现场,且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00193.html -
了解详情
外,否则非犯罪行为及情节均不受刑罚,更不可作为从重处罚的依据。 (二) 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 根据法律“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是指 该原则要求:“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审判的依据是犯罪行为,除《刑法》明文规定的情节以外,任何非犯罪情节均不受刑罚处罚。 “适用法律平等”的 ...
//www.110.com/ask/question-948184.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公开;裁判公开 【写作年份】2012年 【正文】 一、审判公开的法律属性 审判公开的性质是什么,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学术界都关注不多,更谈不上有多少观点上 约束力。在日本,法律规定判决必须附带理由,具体要包括定罪的事实、证据目录和适用的法令;判决的宣告必须公开进行,被告人必须出庭;被告案件审理终结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83709.html -
了解详情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实施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工作暂行规定》,内容涉及最高检察院司法解释的依据、主体和效力、基本要求、制作程序、形式、发布等各主要方面。其中, 9]但是,有一个问题《决议》并没有解决,那就是两高作出的司法解释所具有的约束力的范围是什么?是仅仅及于本机关和本系统?还是也及于另外一个机关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70750.html -
了解详情
从无罪推定原则的对立面着手。大家知道,无罪推定和有罪推定是一个对立的概念,而有罪推定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哪部法典中看到过有罪推定这样的规定呢? 很难被理解,更难于在规定后得到有效地执行。然而,目前我国刑事诉讼的实践表明,移送起诉的那部分案件定罪率极高。所以,这个困难实际上也不存在。如果经审判后有大量的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64403.html -
了解详情
个条件。上述三种共同贪污行为在性质上如何认定?是都构成贪污罪还是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行为人构成其他罪?其根据是什么?这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是有不同认识 难以得出准确的结论;(3)在定罪的依据上,存在偏差。认定行为的性质的依据是犯罪构成,实行行为只是犯罪构成的一个方面,不能替代犯罪构成;(4)缺乏普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49918.html -
了解详情
构成要件只能进行形式判断,实质判断应当在违法性阶层进行,那么,就会出现如下问题:在违法性阶层进行实质判断的资料是什么?因为在三阶层体系中,违法性标题下研究的是违法 机能》,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1期,第25页。 [43]陈兴良:《定罪的四个基本规则》,载《检察日报》2009年11月5日,第3版。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9198.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