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的,定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的,通常直接认定为故意伤害致死。这充分说明,伤害故意与所谓殴打故意、伤害行为与一般殴打行为并非对立排斥关系,而完全可能是包容关系, 《时代法学》2011年第3期,第60页以下;邱玉村、张太范:故意伤害致死与间接故意杀人认定新议,载《人民司法》2001年第第6期,第45页;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31226.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在使用上的辅助性地位。对于这两种证据称谓,人们容易误以为是所熟知的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不同说法而已,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不同(后文详论)。质言之 来作为证明主观方面待证事实的辅助证据的情况十分常见。比如,在证明杀人是否为故意的时候,允许根据被告人向被害人开枪及枪中有子弹这样相对于主观事实的辅助证据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818.html -
了解详情
证据在使用上的辅助性地位。对于这两种证据称谓,人们容易误以为是所熟知的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不同说法而已,但实际上却有本质的不同(后文详论)。质言之 来作为证明主观方面待证事实的辅助证据的情况十分常见。比如,在证明杀人是否为故意的时候,允许根据被告人向被害人开枪及枪中有子弹这样相对于主观事实的辅助证据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35381.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采取放任态度,属于间接故意杀人,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故意杀人罪成立。被告人付强辩称,李学全在被追赶过程中,自动跳入河中,与庭审查明的事实不符, 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决定为之,就超出了间接故意认识因素的范围,应属于直接故意。在意志特征上,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放任行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放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146246.html -
了解详情
死亡,采取放任态度,属于间接故意杀人,公诉机关指控被告人犯故意杀人罪成立。被告人付强辩称,李学全在被追赶过程中,自动跳入河中,与庭审查明的事实不符, 行为必然发生危害结果,而决定为之,就超出了间接故意认识因素的范围,应属于直接故意。在意志特征上,间接故意表现为行为人放任行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放任,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5009.html -
了解详情
主观思维活动,它必然要支配行为人客观的犯罪活动,这样就必定会通过行为人犯罪及与犯罪有关的犯罪行为前、犯罪行为时以及犯罪实施后的一系列外在活动表现出来, 。 通过以上分析,被告人沈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但是这种故意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呢。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最关键的区别是意志因素不同,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43381.html -
了解详情
主观思维活动,它必然要支配行为人客观的犯罪活动,这样就必定会通过行为人犯罪及与犯罪有关的犯罪行为前、犯罪行为时以及犯罪实施后的一系列外在活动表现出来, 。 通过以上分析,被告人沈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但是这种故意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呢。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最关键的区别是意志因素不同,直接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9526.html -
了解详情
,故意的认定作为事实问题,更应该坚持无罪推定原则,事实存疑有利被告,作为区别故意与过失的最后屏障,以实现对人权的保护。 德国刑法上有一则著名的判例: 自己躲得过而不去理会被害人,这种情况下,行为心态更可能被推断为间接故意甚至直接故意,但是行为人在自己躲避的同时,还呼唤被害人逃跑,所以应当推断为有认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347019.html -
了解详情
性质的认识(如不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塑料带里装的白色粉末是毒品) , 后者属于犯罪故意的内容。 第四, 持有行为的物质内容是对持有物品事实上的支配、控制, 不 民法理论单纯从法律层面解释委托人对持有物的支配、占有力。此外, 民法中区别直接占有与间接占有的目的在于对两种占有给予不同方式的法律保护, 并处理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2743.html -
了解详情
不是替代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我国目前对此尚未规定。二、间接侵权理论存在的必要性(一)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区分的意义首先,由于时代的发展,许多新型的侵犯商标 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人”。《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0条第2款也规定:“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属于 ...
//www.110.com/ziliao/article-542255.html -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