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应具有两层含义:第一,他的探究主体是法官,是从法官的视角认定什么是法律,以法官的标准判断哪些规范可以用作裁判案件的依据;第二,法源是一个发现法律的 法律。正像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卡多佐所说:最终判决的形成取决于法官的生活经验;其对通行的正义和道德准则的感悟:其社会科学的修养;有时求诸其敏锐的洞察力、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7651.html -
了解详情
这一目标和功能上,我国庭前程序与庭后程序并无明显差异差异仅仅在于,以判决方式解决纠纷不能在庭前阶段中完成,而只能在庭后阶段实现。其次,即使将 的改革,率先是从庭审(结构上)和证据(功能上)切入的。[16]比如,1991年法典未规定事实主张对法官的事实认定或裁判根据构成制约,而是规定法院应当全面、客观地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677.html -
了解详情
存疑义,即当然有实质上证据力。例如法院判决书正本,如为真正,即可证明有法院的判决行为及宣告内容。对于报导性文书,因其系传述文书制作人观察的事实 证据力的批判原则: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52.html -
了解详情
存疑义,即当然有实质上证据力。例如法院判决书正本,如为真正,即可证明有法院的判决行为及宣告内容。对于报导性文书,因其系传述文书制作人观察的事实 证据力的批判原则: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5451.html -
了解详情
。待3 个月考察期满后,考察手册将成为法官判案的参考。届时,法官将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做出公正的判决。对这两起案件的处理在理论界与实务界都引起了广泛 处理的刑事政策要求,正如李斯特所说:刑事政策并非对社会的,而是对个人的,是以个人的改善教育为其任务。仅依据一般性理论或单纯依照制度所做之处遇,对个人之再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23786.html -
了解详情
由被害人报案至公安机关,考虑到双方系属邻里纠纷,且本案事实主要依据的是言词证据,被害方与被告方的多个言词证据存在矛盾,证明力较弱,难以采信,故 、审判委员会、上级法院或其他机关,由他们作出决定,然后依照请示作出判决。这样的判决违背了法官独立性的基本要求,剥夺了当事人的基本诉讼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法官无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8667.html -
了解详情
缓刑,一般都是合议庭或者审判委员会根据刑法规定的缓刑适用的三个实质要件,认为符合缓刑条件的,作出适用缓刑的判决。我国合议制度和审判委员会制度具有中国特色 的条件之一是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这主要就是法官依据自己的自由裁量权作出判断。换言之,是否适用缓刑是基于法官的主观性判断。而在检察机关方面,当前,检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999.html -
了解详情
法官只要跳出一审、二审法官的思维模式,不要刻意去追求完美无缺的判决结果,在不违背法律原则、精神的前提下,以社会公德、道德等作为依据,寻找当事人双方能够接受 案件的审理过程检察机关要参与,还有些再审案件,虽然不是检察院提起抗诉而再审的,但当事人去反映过、信访过,检察院较关心处理结果。对检察院进行法律监督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6741.html -
了解详情
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侦查。这些规定都说明调查收集证据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责任在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而不是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如果人民检察院提不出确实 国家都以排除合理怀疑作为刑事证明标准,只有法院或法官依据证据确信被告人有罪而达到无合理怀疑的程度,才能判决认定其有罪。否则,仍然不能使任何人成为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36.html -
了解详情
缓刑,一般都是合议庭或者审判委员会根据刑法规定的缓刑适用的三个实质要件,认为符合缓刑条件的,作出适用缓刑的判决。我国合议制度和审判委员会制度具有中国特色 的条件之一是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这主要就是法官依据自己的自由裁量权作出判断。换言之,是否适用缓刑是基于法官的主观性判断。而在检察机关方面,当前,检察 ...
//www.110.com/ziliao/article-215124.html -
了解详情